隨著全球化石能源的日益緊缺,以太陽能為主的新能源產業獲得了良好的發展機遇,特別是近幾年,德國Q-Cells、無錫尚德、江西賽維LDK等太陽能光伏龍頭企業迅速崛起,成為全球光伏產業發展的生力軍,極大地促進了世界光伏產業的發展。
中國已是全球最大的光伏電池生產國,光伏電池產量占全球總產量的三分之一。在全球排名前30位的光伏電池生產企業中,中國已占了10家。但在發展中也暴露出嚴重問題,主要也反映在多晶硅產業上。高純多晶硅原料的制造具有資金密集、技術密集、高能耗、回收期長的特點,在整個光伏產業鏈上進入壁壘最高。正因為高純多晶硅進入壁壘高,建設周期長,導致多晶硅原料價格在過去一段時間內連續上漲,最高曾達到400美元以上,但隨著新建產能的釋放,多晶硅供不應求的局面已不復存在,如今現貨價格在50-60美元左右。這個價位對于生產規模較大的多晶硅生產廠商來說,利潤率雖有下降,但比起其它行業,其受益還是比較客觀的;而對于小型多晶硅生產廠商來說則無利可圖。
改良西門子法作為市場上主流的多晶硅生產技術為市場提供80%的多晶硅產品。
有關數據顯示,截至2010年4月底,我國有25家企業先后從事多晶硅生產,投產規模達到5.7萬噸/年。目前還有近18家企業正在建設多晶硅項目或擴建2期、3期、4期工程,在建能力5萬噸/年。包括已投產規模和規劃能力,到2010年底,我國多晶硅行業總產能將超過10萬噸/年。總投資超過1000億元。
倘若國內所有多晶硅生產企業的產能全部實現,相當于全球多晶硅年需求量的兩倍以上。產能已明顯過剩。同時,多晶硅也屬于高耗能和高污染產品,其從生產工業硅到太陽能電池全過程綜合電耗約220萬千瓦時/兆瓦。
2009年9月,經過大型行業調查,國務院發布了“國發2009第38號文件”,批準了由發改委、工信部等10部門聯合發改委等十部門聯合提出的意見,要求對鋼鐵、水泥、平板玻璃、煤化工、多晶硅和風電設備等產能過剩行業,國家有關部門將原則上不再批準擴大產能的項目。同時發布了抑制產能過剩的若干意見,要求新建多晶硅項目規模必須大于3000噸/年,占地面積小于6公頃/千噸多晶硅,太陽能級多晶硅還原電耗小于60千瓦時/千克。
對此,中國國家科技部和能源部的部分人士提出異議,并舉例進行了說明,目前國內有多晶硅生產能力的有近60家企業,實際上2009年開工的企業只有26家,真正在2009年出產品的只有14家,2009年產量在1.5萬噸左右。國內采用改良西門子法生產多晶硅的過程類似于大型化工企業,投產和達產完全是兩回事,運行一年半后能達產就不錯了。目前只有2008年以前投產的少數幾個項目在2009年達到60%-80%的達產率。多晶硅沒有過剩。還有人表示:與鋼鐵行業和電解鋁行業相比,從多晶硅到太陽能電池生產過程中耗電量是非常小的。況且,國內多晶硅生產企業采用國外進口設備和國際上主流的改良西門子法生產多晶硅,生產環節的副產物四氯化硅能妥善處理回收,循環生產。
據了解,目前先進的生產技術基本都掌握在美國、日本、德國,產能則主要集中在全球7大生產廠商中,中國沒有一家廠家從擁有西門子法的知識產權的公司手里獲得過正式的技術轉讓與合作,所有的技術都來源于俄羅斯,這種技術與國外相比還有一定差距,在尾氣回收上還有很大不足。無法做到完全的閉環生產。
圍繞該規定的爭議不斷,近期即將出臺的《多晶硅產業發展指導意見》中關于多晶硅行業準入門檻“產能規模大于3000噸/年,還原電耗小于60千瓦時/千克”等條款做了相應調整,并輔以更多的軟性條款。可以預見,即將出臺的政策最終目的應該是鼓勵新上優勢產能,淘汰落后技術,是國家對新型產業建立和完善準入標準的體現。而這些相對苛刻的條件對先進入的大企業有利,不但減少了無序的競爭,還降低了對能源的消耗。
由此看來,針對多晶硅是過剩還是“被過剩”?還會繼續爭論下去,還需要相關部門的進一步論證研究。
來源:慧聰鄧白氏研究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