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發生后,草甘膦價格一跌不回頭,至今年7月上旬,出口價格已跌至2.65美元/千克,換算人民幣約為1.8萬元噸價,下同,與危機前的天價相比可謂慘不忍睹。記者通過對草甘膦生產、流通諸多環節的調查了解后發現,目前草甘膦價格已無下跌空間。
成本支撐作用漸強
目前草甘膦各原料價格基本穩定,均處于近年較低水平,幾無下降空間。如基礎原料黃磷價格處于近3年的低位,市場價13000元以下,已低于行業平均制造成本,業內企業虧損運營時間已逾一年之久,即使云南馬龍這樣的龍頭企業也虧損累累。因此,原料價格企穩對于草甘膦市場價有內在的支撐作用。
同時,財政部和國家稅務總局聯合下發的《關于取消部分商品出口退稅的通知》將于7月15日正式實施,草甘膦也在其中,7月15日隨著新政的實施出口退稅將被完全取消。目前相關企業一般執行出口退稅率為9%,如按1.8萬元出口價計,則意味著單位產品增加出口成本1600余元,也就是相應減少盈利1600余元。這個數字對于已經處于虧損經營的整個行業來說,無疑是個巨大的不利因素。因此,取消退稅消息公布后,新安股份、江山股份、華星股份等上市公司股價均有較大幅度的下跌,反映投資者擔憂企業業績下滑而看淡后市。短期來看,新政對草甘膦產品的盈利將產生一定的負面影響,甚至會導致擴大虧損面和虧損程度。但與此同時,新政產生的增本因素實際上對草甘膦價格的支撐作用更大,這種增本影響最終要傳導至流通環節,促進出口價格勢上升。
擴能敲響“休止符”
在金融危機發生前的兩年,由于國際原油價格持續上漲,并一度漲至約147美元/桶的歷史天價,引發生物能源熱,由轉基因糧食擴大種植面積而帶動草甘膦需求快速增長,并同時推升其價格一路飆升,由2萬元升至最高時的12萬元,生產企業獲利頗豐。由此引發了國內一輪建設熱潮:已有草甘膦的企業快速擴能,原先沒有此產品的農藥企業也紛紛增添相關裝置,短期內國內草甘膦產能急劇增長。但是,隨后發生的金融危機摧毀了許多企業的美好期待,不僅沒有獲得投資收益,反而致使經營出現嚴重困難。
據悉,目前我國草甘膦年產能已逾100萬噸大關,而2009年全球草甘膦需求量約80萬噸左右。鑒于近期國際原油價格始終在70~80美元/桶之間徘徊,因此生物能源很難再起一波熱潮,草甘膦市場機會有限。在這種情況下,面對供需嚴重失衡的局勢,很少再有企業會將資金投向這種已處于虧損的行業。近期媒體上鮮有報道地方草甘膦擴能達產的消息,似乎也佐證了這一點。隨著擴能行為終于暫時得以歇息,市場新增產能壓力減緩,這有利于草甘膦價格趨于穩定。
治污減排費用上升
草甘膦生產屬于高污染行業,需投入巨額治理資金,而這些投入最終要由產品來承擔消化。之前草甘膦價格之所以不斷下降,其中主要原因之一就是企業間產品制造成本存在較大差異,而不同企業所投入的治理資金大小決定了成本差異的大小。顯然,一些負責任的大型企業由于按規定投入的治理資金大,自然產品成本就高,產品價格也高;而那些不負責任的企業則可以從中節省大量治污費用,以較低的產品價格與大企業惡意競爭。
然而,隨著國家加大節能減排監管力度,環保治理不到位的一些企業,必須將所有環保欠賬填平補齊。顯然,上馬環保治理設施,需產生折舊費用;為保證設施正常運轉,需投入運行資金,而這些費用最終要歸納至產品承擔,最終使產品成本上升。
毋庸置疑的是,一些中小企業或由于裝置落后,或無力負擔治污成本,或無法保證廢液達標排放,均可能在新一輪整肅中遭淘汰。同時,目前草甘膦母液處理尚屬技術難題,國內多數企業對農藥廢水大都采用生化處理工藝,而國外大企業已普遍采用焚燒法處理,如果將來迫于環保壓力需轉換處理技術,國內企業還需投入大量資金。由此可見,治污費用上升將是常態,這也將削弱草甘膦價格繼續下行的動力。
來源:中國化工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