憑借巨大的生產能力和豐富的煤炭資源,甲醇曾是我國最具競爭力的產品之一。但從去年起,中國甲醇遇到了一個勁敵——中東國家生產的甲醇。中東甲醇不僅在國際市場占了上風,就是對中國市場他們也打上門來。如何面對中東甲醇的沖擊,謀求中國甲醇行業的健康穩定發展,成為當前業內廣泛關注的問題。
對方:低價輕松搶市場我方:成本高出一倍多
20世紀90年代以來,我國甲醇工業迅速發展。全國甲醇產能從1999年的368.4萬噸,迅速增長到2009年的2800萬噸,年均增長率達25%。
但這種火爆的發展勢頭到2009年突現波折,最低時企業開工率降到30%以下。今年1~4月雖然甲醇市場回暖,但總體上開工率仍然只有50%左右。
分析國內甲醇行業蕭條的原因,專家們紛紛認為,除金融危機影響外,中東進口甲醇的沖擊是重要因素。
2008年,中國甲醇進口量達143.4萬噸,比上一年增長了70%。而到2009年,中國甲醇進口量猛增到528.8萬噸,同比又大增了268.8%。2009年進口甲醇量已占國內市場1/3的份額。
中東甲醇敲開中國市場大門的利器,是其低廉的價格。2008年國內醇市場銷價普遍在3000~3800元/噸,而進口甲醇報的到岸價只有1600~1700元/噸。進口甲醇主要來自中東地區的國家。這些國家擁有豐富的天然氣資源,近年來致力于向下游延伸石化產業鏈,不斷投資建設大型石化生產裝置。據不完全統計,2007~2009年伊朗、沙特阿拉伯、俄羅斯等國家已經投產和即將投產的甲醇產能就超過900萬噸/年。中東地區的甲醇消費量很少,大部分以外銷為主,中國是他們主要的目標市場。據報道,他們生產1噸甲醇大約用1000立方米天然氣,按當地天然氣價格,甲醇完全生產成本折合人民幣只有1100~1200元/噸。
相比之下,我國甲醇生產的主要原料是煤,其次是天然氣和焦爐煤氣。煤制甲醇約占總產能的61%。按每噸甲醇需用煤1.4~1.6噸計算,根據目前市場的煤炭價格以及其他加工成本,國內煤制甲醇的完全生產成本要在2200元/噸左右。而今年4月25日和6月1日起,國內陸上天然氣管輸價和出廠基準價提高后,國內天然氣制甲醇完全生產成本要增加310元/噸以上,將達到2000元/噸左右。
山西豐喜肥業集團有限公司銷售部副部長侯一告訴記者,2009年以來,全球甲醇生產和經銷商幾乎都盯上了中國市場,低價甲醇不斷涌入中國。進口甲醇大多來自中東地區,生產成本僅為國內煤頭甲醇企業的一半多,具有絕對的競爭優勢。我國北方地區一半以上的甲醇企業已經停產。豐喜公司也被迫于2008年底停掉了20萬噸/年獨立甲醇裝置,因為華東、華南市場已經被進口甲醇所控制。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