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對中國原料藥進出口連續跟蹤10年的數據顯示,原料藥類商品的進口保持小幅穩定增長,出口額在經過3~4年20%左右的增長后,2009年開始進入平臺期,產品價格相對平穩,少有大起大落現象。這說明中國原料藥類出口商品的價值取向需要改變,品種結構升級的信號已經發出。”在5月份的第64屆中國國際醫藥原料藥、中間體、包裝、設備交易會期間舉行的“原料藥市場信息發布會”上,健康網總經理、首席研究員吳惠芳說,“這是國際市場供需相對穩定,交易雙方都增強了經濟風險意識的結果。”她認為,今年的原料藥市場仍將保持穩定態勢。
結構調整悄然開始
據健康網分析,自去年以來,我國進口商品中,疫苗、氨基酸類和胰島素類是主要品種,這樣的品種結構在近年來沒有什么明顯的變化。但是據吳惠芳介紹,目前合資企業已經逐漸從進口制劑轉向進口原料藥和中間體,進而在國內加工制劑。這說明,一些進口藥品正在實現本土化生產。
中國化學制藥工業協會提供的行業分析報告顯示,2009年在國內22個典型醫院藥品銷售排名前20名企業中,有外資背景的企業占據八成以上。進口藥品的銷售金額達到123.4億元,同比增長24.6%,增幅比上年高出2個百分點。中國化學制藥工業協會專家委員會副主任委員沈賢姬表示,由于很多跨國公司都在我國建有獨資或合資企業,不少進口品種已經實現國產化生產,所以近年來進口藥品的品種變化很大:2009年進口藥品中新增品種144個,不再進口的品種達62個;在736個進口品種中,70%左右的品種醫院購藥金額同比增長,其中40%的品種增幅在50%以上。
在出口商品中,抗生素、維生素、氨基酸、有機酸類和動物臟器提取的生化類原料藥是出口的主要構成品種,雖然低附加值的大宗產品占主導的情況沒有改觀,但是在重要性上已經有所變化:過去3年,有機酸類產品的出口額一直排在第一位,但是自去年以來,其出口比重已有所下降,生化類產品的出口比重有所增加。事實上,占出口主導地位的抗生素和維生素類的出口位次主要跟國家出口退稅的鼓勵機制有關,目前海關稅號為29419090的抗生素出口退稅仍為7%,而維生素為15%。
值得關注的變化是,在可量化統計的典型醫藥原料藥、中間體單品種中,出口金額超過1億美元的品種有11個,其中青霉素工業鹽2009年出口量大幅下降,出口金額已經退出“過億美元軍團”。而后續可能進入這一“軍團”的品種有阿莫西林、頭孢曲松、賴氨酸等。這些品種的成長動力并非來自于價格上漲,而是基于數量的增長,反映出原料藥行業向下游發展、調整結構的趨勢。檸檬酸和6-APA盡管仍身處“過億美元軍團”,但是也呈現量升價跌走勢,出口金額同比分別下降了6.95%和9.64%。
而印度的反傾銷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中國原料藥行業的結構調整。今年年初,印度對我國青霉素工業鹽和6-APA進行反傾銷初裁,盡管由于其下游制劑企業的反對,印度有關部門發文對初裁結果予以否定,但是該事件卻促進了中國相關企業向下游產品的延伸。
大宗原料藥內需有限
受全球性金融危機、針對中國原料藥的反傾銷訴訟不斷增加的影響,加上新醫改后國內醫藥市場的擴容預期,很多出口型原料藥生產企業開始關注國內市場。
來源:中國醫藥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