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具備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較好產業基礎和資源條件,在中央作出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重大決策后,相關部委、地方政府積極行動,發展規劃、資金投入、扶持機制等政策環境不斷優化,在許多關鍵領域與發達國家的技術差距正在日益縮小,高新區作為新興產業載體功能日趨完備,已經具備了加快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基本要素和條件。
一、新興產業發展的政策環境不斷優化
新興產業在其發展初期,大多為缺少競爭優勢的弱勢產業,對這些產業進行必要的培育和扶持,是促使它們快速發展的重要條件。國際金融危機發生以來,中央多次明確提出要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搶占新興產業的制高點。相關部門抓緊落實具體發展措施,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的政策環境正在不斷優化。
1.國家已將新興產業確定為未來的發展重點
2009年9月22日至23日,溫家寶總理連續主持召開了三次新興戰略性產業發展座談會,約請47名中科院院士和工程院院士,大學和科研院所教授、專家,企業和行業協會負責人,就新能源等七個產業的發展提出意見和建議,在隨后公布的會議公告中,該七大產業被表述為“戰略性新興產業”。之后,在11月23日召開的首都科技界大會上,溫家寶總理發表了題為《讓科技引領中國可持續發展》的講話,進一步指出了中國戰略性新興產業的選擇標準和方向,對上述七大產業作出更為具體的解釋,同時對海洋、空間和地球深部資源的利用問題也提出了獨到深刻的見解。這些表述共同構成了未來我國新興戰略性產業發展的科技攻關路線圖。緊接著,部署2010年經濟工作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指出,我國要重點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要提高自主創新能力,特別是要加快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
2.相關部委積極醞釀具體扶持政策
在中央作出發展新興產業的重大戰略決策后,國家發改委、科技部等相關部委迅速行動,開始醞釀具體發展措施。具體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加強規劃引導。由發改委等部委組成的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思路研究協調小組已經開始著手編制《國務院關于加快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決定代擬稿》和《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規劃》。與此同時,國家發改委已經確定,在“十二五”規劃編制中,將新興戰略性產業的編制作為重點,產業的發展方向、戰略重點和重大舉措也將隨之確定。工信部表示,將結合工信部對“十二五”工業和信息化體系的總體考慮,對戰略性新興產業的重要領域研究編制專項規劃,如新材料、生物醫藥、集成電路、平板顯示、軟件、寬帶及移動通信、新能源汽車、航空、海洋工程裝備、衛星及應用等,積極引導和扶持相關產業發展。此外,一些重要專項規劃已經開始先行啟動,如國家能源局表示,此前醞釀已久的新能源振興規劃或將經過調整納入到新的戰略性產業規劃一并出臺,目前正在制定新興能源產業發展規劃和調整核電中長期發展規劃。由國家發改委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司牽頭的《節能與環保產業發展規劃》正在征集各部委意見中。
其次,加大資金投入。財政部表示將加強對戰略新興產業的資金支持,加大支持節能環保、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和新能源開發的力度。2010年中央預算安排的節能減排專項資金達到500億元,比上一年增加200億元,安排可再生能源發展專項資金109億元,比上年增加了30億元,加上可再生能源電價附加收入100億元,中央財政節能減排和新能源發展專項合計安排709億元。2009年財政部、國家發改委和7個省市共同創立了20支創業投資基金,其使用方向多在航空航天、生物產業、新的電子信息技術等新興產業。目前國家發改委正在組織推出新興產業投資基金,使得產業基金可以通過多種渠道籌措資金,這個方法能夠發揮較大的杠桿效應,吸引大量民間資本,將資金投入到需要大力發展的新興產業。為期10年的清潔能源計劃已經起草完畢,根據該計劃,到2020年在我國總的能源消費結構中,清潔能源將占到15%。為了實現這一目標,政府將投資數十億元,用于建設核電站、風電場、太陽能工廠,以及可再生能源技術的研發等方面。
再其次,實施重大專項。掌握核心技術是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關鍵,國家發改委及有關部門今年將在部分戰略性新興產業領域啟動實施一批帶動作用強、市場前景好的重大工程和專項。財政部將及時安排專項資金,促進戰略性新興產業自主創新,保證16個重大科技專項順利實施。工信部將加快重點領域技術創新和產業化進程,結合重點產業技術改造和重大科技專項,著力突破一批制約產業發展的核心關鍵技術,加快推進大飛機、TD-SCDMA新一代移動通信、高檔數控機床及基礎裝備制造等重點領域的產業化、規模化進程。科技部將以增強核心競爭力為目標,把與轉變發展方式密切相關的領域,比如低碳技術、新能源技術、動力電池、互聯網、智能電網等一些領域,作為優先發展的技術領域。
最后,創新扶持機制。在加大投入的同時,財政部還將積極運作新的機制,將資金安排與節能減排的亮點掛鉤,多節能,多減排,多獎勵,實施間接的補貼,以企業為主體培育市場,推廣節能產品。為鼓勵支持高端制造業和重大技術的創新,財政部還將啟動實施首臺獎勵制度。對采購和使用高端技術裝備的業主單位,財政部將給予必要的獎勵,以鼓勵重大資產裝備的運作,提高國產高端的自主研發和高端的技術裝備創新能力。科技部將繼續加大對前沿性、關鍵性、基礎性和共性技術研究的支持力度,把政府創新政策的著力點聚焦到研發的前端和推廣應用上,進一步創新體制機制,強化對產業發展的引導。
二、高新區作為新興產業載體功能日趨完備
高新區具有良好的制度、政策和服務環境,建立了從技術研發、技術轉移、企業孵化到產業集聚、集群的一整套企業創新和產業培育體系,探索形成了培育成長型企業和產業集群的有效模式,成為我國新興產業持續涌現的發源地。
首先,企業創新資源不斷向高新區聚集。目前國家高新區集聚了7000家研究開發機構,700多個國家工程技術研發中心和開放實驗室,300多家產業技術檢驗檢測平臺,科技資源的共享和公共服務水平有了顯著的提高。
其次,涌現了一大批具有核心競爭力的科技型企業。2008年,國家高新區擁有5.3萬家企業,其中規模過億元的企業近6000家,上百億的99家,上市企業927家。一批具有核心競爭力的企業如華為、聯想、中興、百度、京東方、尚德等開始走出國門,參與國際競爭。
再其次,高新區產生了多項具有戰略意義的創新成果,為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發展提供了技術源頭。如“中國芯”的組群、千萬億次高性能計算機、人用禽流感疫苗、抗腫瘤蛋白質藥物、第三代移動通信技術、中文搜索軟件、下一代互聯網、衛星導航、燃料電池等等。
最后,高新區的科研力量和研發投入高度密集。目前,國家高新區擁有各級科技人員135萬人,占全國的30%。2008年,高新區企業的R&D投入為1658億元,占區內生產總值的7.9%,這個數字接近甚至超過了許多發達國家的平均水平。2008年,國家高新區人均GDP為25.9萬元,土地利用效率、投資強度和投資效益都遠高于全國平均水平。
三、技術創新對新興產業的驅動力日益增強
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關鍵在于核心技術的開發與儲備,技術創新和應用是新興產業的重要驅動力。我國政府高瞻遠矚、提前謀劃,在不少領域的技術研發啟動較早,與國外差距很小甚至同步,局部領域還取得領先優勢。早在“十五”期間國家就調整并加快實施了一批需求迫切、基礎較好、有望快速實現產業化的創新項目,如“芯片設計”“電動汽車”“半導體照明”等,為我國信息技術、新能源等新興產業發展打下堅實基礎。《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選擇了16個重大科技專項作為未來科技發展的戰略重點,金融危機發生后,結合十大產業振興的科技需求,調整科技發展計劃,推動產學研用結合,加大了“高速鐵路裝備技術”、“高品質特殊鋼生產技術”、“油氣田安全高效開采技術”、“制造業信息化工程”等一批戰略性新興產業關鍵技術和共性技術的研發力度。
隨著一大批國家重點工程、科技計劃項目的啟動實施,我國在許多戰略性新興產業的關鍵技術領域取得了一大批創新成果,與發達國家的技術差距正在日益縮小。如在電動汽車方面,我國動力電池關鍵技術、關鍵材料和產品研發與國外先進水平比較總體相當,車用電機與國際先進水平差距不大,是為數不多的具備一定技術能力的產業領域。一些骨干企業比如比亞迪公司的鋰電池,科力遠公司的鎳氫電池,它們的技術、產業化水平以及對關鍵技術的掌握在國際上是比較先進的。生物產業上,我國在生物信息學、基因組學、蛋白質工程、生物芯片、干細胞等生命科學前沿領域具有較高的研究水平,一大批生物技術成果或已申報專利或進入臨床階段或正處于規模生產前期階段。物聯網在技術研發、標準制定、應用示范等方面已走在世界前列,一批關鍵技術取得重要進展,已成為國際標準制定的主導國之一。
四、產業基礎設施正在逐步發展完善
新技術、新產品的推廣應用及產業化是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必不可少的一個重要環節,我國通過政策引導及示范工程建設,把國家自主創新成果推向產業化、市場化、規模化的前沿。科技部、國家發改委等相關部委相繼實施了節能與新能源汽車、半導體照明、太陽能光伏和并網輸配、高性能寬帶信息網3Tnet的規模化應用或示范工程,加大了自主創新技術和產品的推廣應用力度。如推動節能與新能源汽車的“十城千輛”行動,推動半導體照明LED的“十城萬盞”計劃和推動太陽能光伏發電應用的“金太陽”工程。全球規模最大的新能源汽車應用試驗示范計劃,自今年起在全國13個城市逐步推進,采取對公共交通使用節能與新能源汽車給予財政補貼的政策,計劃3年內面向30個城市的公共交通領域推廣使用6萬輛節能和新能源汽車。半導體照明的公共照明試點推廣行動,首批啟動了21個城市開展試點,預計到2010年可實現超過20萬盞半導體照明的應用,節電超過1億度。太陽能光伏發電試點也已經納入國家財政補貼的范圍。“三網”融合等相關領域的產品推廣應用和大規模示范也正在抓緊進行。我國已形成規模較大、體系相對完善的新能源產業,光伏電池產量居世界第一位,太陽能硅材料國內自給率達到了25%,太陽能熱水器年產量占全球產量的一半以上,風電內資與合資企業產品裝機容量超過外資企業,已具備每年生產6—8臺套核電設備的能力。物聯網已開始在智能物流、交通、智能電網、安防、環境監測等領域開展應用。已建成全球規模最大的IPv6互聯網,初步形成了完整的產業鏈。
五、我國具備發展新興產業的較好資源條件
從資源條件看,我國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具有明顯的比較優勢。稀土具有豐富、優異的光、電、磁、超導、催化等性能,廣泛應用于尖端科技領域,有“工業味精”“新材料之母”的美譽,是發展新興產業不可或缺的核心資源。中國是全球最大的稀土資源國、生產國和出口國,上世紀90年代以來,我國的單一高純稀土產量約占全球總量的90%。從2005年開始,中國稀土產量連續5年超過10萬噸,2008年產量高達12.48萬噸。2008年全球稀土消費量約為13萬噸,其中中國國內消費約為7萬噸。我國是世界上生物資源最豐富的國家之一,擁有約26萬種生物物種、12800種藥用動植物資源、已經收集32萬份農作物種質資源;具有十分珍貴的人類遺傳資源,至今已收集了3000多個家系樣本;建立了全球保有量最大的農作物種質資源庫與亞洲最大的微生物資源庫。在新能源產業發展上,水能資源技術可開發裝機容量世界排名第一。太陽能資源非常豐富,三分之二的國土面積年日照小時數在2200小時以上。全國陸地可利用風能資源加上近岸海域可利用風能資源,共計約10億千瓦。生物質資源可轉換為能源的潛力約5億噸標準煤,今后隨著造林面積的擴大和經濟社會的發展,潛力可達10億噸標準煤。在電動汽車發展上,電動汽車的關鍵零部件所需的原材料,如錳、鐵、釩、磷、稀土等在我國是富產資源;電力供應充足,一天的低谷電量可供4000萬—5000萬輛電動汽車充電;同時電力來源廣泛,可以充分利用多種可再生能源及清潔能源,支撐新能源電動車的發展。
來源:中國經濟新聞網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