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危機讓全球光伏市場嚴重萎縮,國際市場上多晶硅價格大幅跳水(從高峰期每公斤500美元跌至目前的每公斤50美元左右),讓光伏產業遭遇滑鐵盧,太陽能電池出口急劇下降,九成出口為主的光伏企業勒緊了喉嚨,停產半停產的企業比比皆是,多晶硅產業面臨去留兩難困境。
去年九月,國務院曾下發《關于抑制部分行業產能過剩和重復建設、引導產業健康發展若干意見的通知》,通知要求嚴格控制在能源短缺、電價較高的地區新建多晶硅項目,對缺乏配套綜合利用、環保不達標的多晶硅項目不予核準或備案,新建多晶硅項目規模必須大于3000噸/年。
在被“點名”之后,很多地方政府力推的以多晶硅太陽能為主的“新能源產業規劃”,已經基本上進入了暫停的狀態。而很多地方沒有進入土建階段的多晶硅項目已都被叫停,甚至不少已經進入土建階段的項目,也有不少開始重新評估。此外,多晶硅企業的信貸也遇到瓶頸,不少光伏企業都表示“貸款越來越難”。
5月4日,國務院再發布《關于進一步加大工作力度確保實現“十一五”節能減排目標的通知》,指出將嚴控高耗能、高排放行業過快增長。要求落實限制“雙高”產品出口的各項政策,控制“雙高”產品出口。
商務部在落實《通知》要求時將光伏行業初步列入了“雙高”行業。5月18日,商務部召集了來自鋼鐵、有色、建材、化工、造紙、光伏六大行業協會的相關負責人,聽取他們對“雙高”行業名單的意見。一旦最終被列入“雙高”,多晶硅產業此前所享受到的各種優惠政策,都將化為泡影。這無疑會讓多晶硅產業雪上加霜。
前兩年,我國光伏產品主要是供出口,歐洲、日本市場特別是歐洲市場的大量需求,讓我國光伏產業一度十分“繁榮”。而歐洲市場的龐大需求,則是因為政府補貼推動。
去年,西班牙政府宣布大幅消減對光伏產業的財政補貼;今年初,德國政府宣布削減15%的光伏并網補貼。歐洲各國對光伏補貼的削減,加上金融危機讓原油等傳統能源價格大幅跳水,也使新能源的成本劣勢顯露無遺。
由于相關上網電價扶持政策遲遲未出爐,國內市場依然沒有大規模啟動。對于光伏發電《上網電價法》何時出臺,國家始終沒有明確表態,這讓眾多新能源企業相當著急。全國政協委員,通威集團董事局主席劉漢元就表示,光伏產業目前發展的核心瓶頸就是要解決上網電價的問題,上網電價一天不出,國內的多晶硅企業就只能一天依靠出口,產能過剩、行業利潤低就成為必然。
據悉,我國多晶硅企業在競爭力上明顯落后于國外巨頭。國內多數規模較小的企業的生產成本都在50~70美元/公斤。而日本德山、美國Hemlock等國際大廠的成本每公斤只有20美元左右。國內多晶硅企業產得越多,虧損就會越大。
來源:新華網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