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世界經濟增速放緩、全球金融危機尚未退卻、人民幣升值預期增強等不利因素影響,短期內國際市場大環境改善不容樂觀。今年以來,我國醫藥類商品出口增速放緩,國內基礎型醫藥類商品的競爭激烈,產能過剩現象仍然存在,出口形勢的緊迫感更加強烈。”在上周召開的第64屆中國國際醫藥原料藥、中間體交易會上,北京東方比特科技有限公司(健康網)總經理、首席研究員吳惠芳做出上述表示。她認為,當前我國化學原料藥出口主要有五大特點:
一是原料藥結構發生了細微變化。去年,我國出口藥品總額140億美元。其中,化學原料藥出現負增長現象,出口總額在112億美元,同比下降6.63%,這是化學原料藥出口長達5年多的增長之后首次出現負增長。在出口商品中,抗生素、維生素、氨基酸、有機酸類等提取的生化類原料藥是出口主要構成部分,雖然沒有改變大宗產品低附加值出口的主導地位,但在重要性上已有所改觀。抗生素和維生素占主導,而有機酸類的比重有所下降,生化類比重提升,這與國家多年來對抗生素和維生素的出口鼓勵機制以及國內優勢產業發展有密切關系。目前,化學原料藥仍以80.39%的比重占有絕對大的份額,生化藥的比重上升到第二位,占到9.52%,化學原料藥和生化藥是構成出口藥品的主力。
二是抗生素出口結構開始扭轉。2009年抗生素類原料藥出口額同比去年同期略有減少,同比下降3.91%。其中,青霉素類降幅最大,喹諾酮類、四環素等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而頭孢類、大環內酯類呈現上升趨勢。這種變化是結構性變化,即傳統大宗抗生素價值比重下降,而新型的高價值抗生素比重上升。
三是大環內酯類原料藥成為出口新亮點。受第二代大環內酯類藥物市場需求增長的影響,其中間體硫氰酸紅霉素也悄然升溫,而且國際市場需求熱度超過國內,出口呈現持續上揚趨勢。
四是培南類抗生素初現端倪。培南類原料藥是近3年國內成長起來的新一代抗生素產業,2009年美洛培南的出口量達到8~9噸,中間體4-AA和其他高級母核中間體也相繼成熟,特別是4-AA2009年出口量接近50噸。
五是維生素類出口是拉動原料藥出口的第一主力。2009年以維生素原料藥型出口總量14.6萬噸,同比下降6%,出口總額20.7億美元,同比下降3.43%。由于金額的降幅小于數量降幅,維生素原料藥行情整體仍然保持良好穩定態勢。
據介紹,我國原料藥出口市場主要是美國、印度、歐盟和日本。2009年在全球金融危機陰云籠罩下,醫藥類商家仍創造了活躍的貿易景象。另外,去年我國醫藥原料藥出口價格相對平穩,較少有大起大落的現象,這是國際市場供需相對穩定和交易雙方都在避免經濟風險意識較強的結果。但值得關注的是,今年制藥行業已經被列入國家環保規劃要重點治理的12個行業之一,這給化學制藥業提出了新的挑戰。
來源:中國化工報作者:趙鳳莉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