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工院并入國藥集團后,后續將如何整合?醫工院作為醫藥創新“國家隊”的意義是否因此而逐漸淡化?在完成貿、科、工全產業鏈布局后,未來,新的國藥集團如何發展?作為中國最大的醫藥航母,新國藥集團的舉動牽動著行業敏感的神經。《醫藥經濟報》記者就這些問題獨家專訪了國藥集團董事會秘書、新聞發言人石晟怡。
成立中央研究院
上海醫工院是國內實力最強的應用性醫藥研究機構,也是央企唯一的醫藥科研院所。在滬深股市醫藥板塊中,有30余家上市公司以其輸出的科研成果作為主要產品。有行業分析人士指出,醫工院強大的科研力量,將成為國藥集團的產業發動機和裂變器。
石晟怡表示,醫工院的并入發生在一個十分恰當的戰略節點上。經過這幾年的發展,國藥集團的全國分銷網絡基本鋪設到位,制造業的基礎也越來越強。調整產業結構,提升企業的創新能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將是國藥集團下一階段發展的重點。
“醫工院將擔當此重任。”石晟怡說。
但是,醫工院對行業服務的功能是否會因此減弱?石晟怡表示,國藥集團對醫工院的定位首先是繼續作為國家的研發創新機構,承擔國家的科研任務;其次,仍繼續扮演行業研發機構的角色,服務全行業;第三才是作為國藥科技創新的主力,服務國藥集團內部需求。
石晟怡還透露,醫工院并入國藥后,下一步將以醫工院為核心整合集團原有的科研業務。
據了解,國藥集團原有的科研力量都散在下屬的各個子公司和業務板塊,比如:中國藥材總公司旗下有國家中藥飲片炮制工程實驗室,幾大生物制品所都有相應的科研業務,中國醫療器械總公司旗下也有科研型企業,深圳致君藥業等生產型企業也有研發中心,此外還有四川抗生素研究所等專業研究機構。石晟怡介紹說,醫工院并入后,國藥集團迅速以醫工院為核心成立了產學研聯盟,下一步將進一步整合研發資源,成立以醫工院為核心的中央研究院,對原來散在的研發資源和業務進行統籌管理,對外統一承接國家項目,對內制定總體研發戰略。
板塊輪動
這幾年,在國藥集團高速發展中能看到節奏明顯的板塊輪動。首先是通過快速的跑馬圈地,迅速建立了基本覆蓋全國的醫藥分銷網絡。稍后展開的一系列對外部醫藥工業資源的整合,快速將蘇州萬慶、哈爾濱百達、山西威奇達等納入麾下,迅速強化了其制造業務,特別是在并購山西威奇達后完成了抗生素領域全產業鏈布局。這次上海醫工院的并入,補上了醫藥研發這塊短板。
至此,隨著國藥集團與原中國生物技術集團聯合重組、上海醫藥工業研究院并入國藥集團,國資委著力打造的中央醫藥健康產業平臺已基本形成。
與國際上大型醫藥集團的發展模式都不同,國藥集團著力打造的是一個全產業鏈的大型綜合醫藥集團。
國藥集團一直強調“貿工科一體化”發展,把“貿”始終擺在最前面的位置。這幾年,國藥集團首先下大力氣建立起了分銷物流配送網絡,據此首先占領市場,再根據市場需求發展工業、調整結構。在打牢基礎、形成規模后才邁出第三步——研發創新。隨著醫工院的并入,國藥集團下一步開始規劃發展“高精尖”,在重大新藥創制、大品種改造等方面進行大發展。
在國藥版圖中,這幾年在中藥材、醫療器械和國際化方面動靜不大。石晟怡表示,在研發整合到位正常運轉后,第四步就要強化上述板塊,現正在積極考慮通過內生式和外延式并購來發展強化。
來源: 醫藥經濟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