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民資獲準進油氣領域 業界吁打破原油進口雙軌制


    時間:2010-05-17





      在此次公布的《國務院關于鼓勵和引導民間投資健康發展的若干意見》下稱“新36條”中,石油天然氣、電力等行業都被提及。雖然國家鼓勵民間資本投資石油領域,但不少行業管理者擔心,在市場準入上,很多方面還不會放開,民營企業依舊很難進入這些領域。

      原油進口“雙軌制”

      “新36條”鼓勵民間資本參與石油天然氣建設。支持民間資本進入油氣勘探開發領域,與國有石油企業合作開展油氣勘探開發。支持民間資本參股建設原油、天然氣、成品油的儲運和管道輸送設施及網絡。

      全國工商聯研究室主任陳永杰介紹,之前石油商會建議允許民資參與國家的戰略石油儲備,“但這里沒有寫,我覺得是個遺憾。”

      中國商業聯合會石油流通委員會會長趙友山則表示,“新36條還有很多障礙,主要是資源來源問題,國家應該放開,民營企業有實力有能力的應該去進口原油。”

      趙友山的另一身份是民營油企老總——哈爾濱市龍慶石油化工貿易有限公司董事長兼總經理。

      可查資料顯示,目前,民營企業雖有了成品油批發資格,可以經營加油站、煉油等業務,但中石油、中石化等國有巨頭仍壟斷原料資源,民營石油企業發展因此備受困擾。

      據了解,在今年全國“兩會”期間,全國工商聯曾向政協提交提案,建議改革當前高度壟斷的原油貿易體制,允許民營企業成為原油進口的一分子。

      趙友山介紹,目前中國對于非國營原油貿易企業如民營、外資、國有企業的子公司、合資公司的原油進口仍實行配額制,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民間資本進入原油進口領域。按慣例,每年年初,由商務部和國家發改委給非國營原油貿易企業分配進口額度;而自2003年起,中石油、中石化等五家國有石油企業便可按市場需求組織進口,不受進口配額限制。

      “民營企業這塊不放開,不僅損害消費者利益,還損害國家利益,有實力有能力的民企應該去進口原油。”趙友山在接受采訪時語氣急促。

      油氣勘探開發的困惑

      這并非一家之言。此前,清華大學國情研究中心兼職研究員管清友對早報記者表示,民營資本進入原油進口領域,一定程度上能夠保證成品油價格的平穩,甚至減少“囤油”現象。

      此外,趙友山提出,新36條主要是針對石油勘探開發、儲運和管道運輸方面,然而民企在這些方面因為成本、風險很難進入,“操作性不是很大,因為資源進口被壟斷,民營企業還是很難進入這個行業。”

      對新36條關于“與國有石油企業合作開展油氣勘探開發”的提法,中國能源戰略研究中心研究員郭海濤也指出,“政策上來講允許,實際操作層面上是有疑問的,因為主導權掌握在國有企業手里。”

      趙友山說,石油流通委員會的600多個民營會員企業,都理解政府對國內石油資源無序開發的擔憂,并不要求進入國內石油開采,只希望能真正擁有原油進口權。“國內資源應該控制,不讓開發了,要把眼光放在國外石油進口上,國內已經沒有什么資源石油可以開發。”

      另據新華海外財經報道,趙友山談到,民營企業仍擔心決策者未來是否會在向民營企業開放問題上改變想法。他回憶稱,國務院在1994年曾向民間投資開放成品油批發業務,但到1999年時又將民營企業逐出該領域。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熱點視頻

    第六屆中國報業黨建工作座談會(1) 第六屆中國報業黨建工作座談會(1)

    熱點新聞

    熱點輿情

    特色小鎮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03583

    www.色五月.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