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無疑是一個充滿了挑戰與機遇的一年,現在全國各地的涂料市場都在經歷著一場場的爭奪大戰。受北京奧運會低碳環保理念的影響,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的涂料生產模式和產品將被大范圍的使用。隨著國內房地產市場的逐步升溫,涂料行業的銷量也是連年攀高,面對如此巨大的市場,涂料企業也使出了渾身解數,重金支持新產品研發。從去年開始一種以低碳為概念的環保涂料一經推出就受到了市場的廣泛好評,一時之間似乎所有的涂料都和低碳掛上了鉤。那么究竟什么是低碳涂料?如何選購低碳涂料呢?
著名涂料專家李先生告訴記者,根據他的觀察市場上目前有許多的油漆品牌都打著“低碳”的名義,但其實讓人擔心的是大量的“低碳”涂料只是偷換概念,換湯不換藥。并且有部分的產品VOC的揮發仍然不達標,對人體有很大的危害。所以在裝修的時候千萬不要選擇一些不知名廠家生產的所謂“低碳”涂料。避免上當造成健康上的損失。
目前為止國內知名的低碳涂料品牌有華潤、多樂士、雅庭漆等。這些廠家具有數十年的研發背景生產出來的產品才能夠真正的符合低碳的要求。在傳統溶劑型涂料逐步退出市場的時候,水性涂料因為不含苯等揮發性有機物而逐步在市場上走熱。而低碳漆作為其中最具環保和健康特色的涂料產品更是今年涂料行業的新寵。同時越來越多的消費者在追求低碳生活的同時,在家裝過程中也會更傾向于低碳漆產品。
涂料專家李先生還表示,作為國內低碳健康漆的第一品牌雅庭漆一直走在業內的最前端。其實低碳漆是指在涂料原材料與設備制造、涂料使用的整個生命周期內,減少石化能源的使用,提高能效,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低碳漆的生產除了要求企業在生產設備、生產線、生產工藝等方面保障外,還應該運用現代高科技手段改善產品環保性能,不僅在生產過程中真正做到節能、減排,而且在應用的各個環節,也確保產品在應用過程中更具有功能性、更低VOC揮發、減少溫室氣體排放。而目前市場上除了雅庭低碳漆代表了環保性涂料的最高生產工藝之外,大部分涂料產品雖然打著環保,節能的概念,但并為真正在實際應用上使消費者真正享受低碳生活。
消費者在使用低碳漆的過程中,不僅更加快捷方便,而且VOC揮發性有機污染物揮發更少、溫室氣體排放減少、更加環保。低碳漆綜合利用水性涂料環保科技,用以解決未來智能住宅在隔熱保溫、采光、凈化空氣、自我清潔等多種功能的智能要求,也是2010年涂料市場新的發展趨勢。而早在2009年,德國“雅庭”在中國斥巨資建立了全新的生產基地,引進國際領先的全自動生產線,摒棄傳統的開放式生產工藝,實行密閉式生產,生產過程中的氣體、粉塵排放有效減少,達到世界綠色工廠排放標準。在生產過程中以世界領先的設備和流程實現精細化控制,二氧化碳的產生和排放,比普通涂料產品制造過程中的能源損耗降低23%。“雅庭”首創的“低碳漆”在產品的研制方面,加大了開發力度,從原材料的甄選、配方的環保性,到生產、的成品檢驗的控制,都堅持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的原則,使產品的更新換代提高到了一個全新的層次。
建筑涂料的油性產品,其環保性一直是困擾業內人士的問題。“雅庭”運用“生物能”等高新科技,使產品的天然性和低揮發性得到了保障。如同用玉米生產乙醇享受美國低碳產品補貼一樣,德國“雅庭漆”用大豆油,椰子油等生產的“生物能”樹脂,并非石油化工產品合成,屬于低碳產品,產品也更環保。
同時,德國“雅庭”通過調整產品配方,提高產品的固含量,即在配方中,減少可揮發物質的成分,增加不揮發物質的成分,改進后的產品,能降解、揮發的材料用量比以前少一半,從而達到低揮發的目的。消費者在使用過程中,不僅更加快捷方便,而且VOC揮發性有機污染物的簡稱,常見的有苯乙烯、丙二醇、甘烷、酚、甲苯、乙苯、二甲苯、甲醛等揮發更少、溫室氣體排放減少、更環保。
“雅庭”水性墻面低碳漆產品,通過使用高科技的新型材料,使產品更具有功能性,具有保溫、節能、吸收二氧化碳等特性:
——根據仿生學原理,在產品中使用“BPPBionic plant photosynthesis仿生因子”,有效吸收空氣中二氧化碳等有害氣體,產生負離子,改善居室空氣質量、促進新陳代謝;
——運用納米銀等材料,成膜后能有效殺滅空氣中的有害細菌,而且自潔性更好,節約大量用于清潔的人力、物力、財力;
——產品中添加納米鈦空心微玻珠,墻面保溫性能更好、更節能;
——根據人體感官學原理,使用高科技增亮材料,產品具有高反射性,在應用后墻面亮度更高,有效節約照明能源。
所以XX涂料專家提醒廣大的消費者,在家居行業中,要真正符合低排放、低耗能、低污染的標準才是低碳產品。消費者可選購不含甲醛、鉛、苯等有毒物質的黏合劑、涂料、地板等家居材料;選購涂料時要看該涂料在整個生產過程中能源消耗、碳排放量、等指標。低碳健康涂料是一個趨勢,在未來的市場競爭中,只有低碳環保的裝修和綠色節能的建材才能更好地滿足消費者的需求,贏得社會的認可,適應未來的發展。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