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程院院士:“低碳”之后或將迎來“負碳”時代


    時間:2010-04-30





      “我國的能源結構決定了實現低碳經濟的難度較大,急需通過科技創新在工業生產與消費、CO2捕集與利用等環節降低碳消耗與排放。隨著未來幾十年該領域的技術進步,人類在低碳經濟之后或將迎來以大量消耗CO2為特點的‘負碳經濟’時代。”中國工程院院士、清華大學教授金涌上周接受記者采訪時如是說。

      金涌指出,在全球一致發展低碳經濟的時代,我國化工科研工作者應著眼未來,開發一些對于人類長遠發展具有推動作用的潛力技術,為行業發展開辟更大的空間。在這方面,金涌重點談道:“用煤替代石油來合成塑料、橡膠、纖維等材料,是一種碳排放量小、能源效率高、經濟附加值高的煤炭利用途徑,對于降低萬元GDP的能耗具有積極意義。”他指出,甲醇是一種很好的平臺化合物,向下游延伸的空間非常廣闊。目前,國內煤制甲醇已經達到了相當大的規模,但下游技術還處在開發階段。今后三五年內,一旦甲醇利用的技術難題取得實質性突破,有望大幅改善甲醇產能嚴重過剩的局面。

      相關研究結果表明,將CO2用于驅油,可使石油采收率從25%~35%提高到40%~50%;CO2水合物則可用于替換出潛藏于海底的天然氣水合物。同時,CO2經過逆轉化過程還可以作為資源再利用,即把CO2還原成一氧化碳,再與氫氣合成碳氫化合物和碳水化合物等,其關鍵是要有大量的廉價氫源。在我國,焦爐氣就是很好的氫氣來源,也可以用垃圾為原料制電解氫,用核聚變反應的余熱制氫甚至是以水制氫。

      金涌強調,CO2逆轉化技術的大規模應用估計要到50年以后,但現在必須要努力掌握它。目前,國外在這方面的示范項目做得較好,美國明尼蘇達大學化工系已做到5~10兆瓦的中試規模。國內還沒有開展相關研究,需要國家的統籌安排與大力支持。

      他表示,還應發展低耗能的工藝技術,如將傳統的電石法乙炔變為等離子體法乙炔,能耗將降低1/3;努力開發低耗能、少排放的材料,如聚氯乙烯的碳排放量遠低于聚乙烯和聚丙烯。此外,將廢塑料、廢橡膠粉噴入高爐煉鐵,也可以減少焦炭用量及二口惡英排放。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熱點視頻

    第六屆中國報業黨建工作座談會(1) 第六屆中國報業黨建工作座談會(1)

    熱點新聞

    熱點輿情

    特色小鎮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03583

    www.色五月.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