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中科院青海鹽湖研究所承擔的鹽湖氯化鎂生產金屬鎂清潔工藝研究項目,日前通過了青海省科技廳組織的專家驗收。專家認為,該項研究成果對于推動鹽湖鎂資源開發,形成金屬鎂產業具有重要意義。
這一成果利用鹽湖氯化鎂和工業副產石灰制備金屬鎂,研發出了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新工藝,申請了2項國家發明專利,其中1項專利已獲國家授權。與此同時,新工藝可合成皮江法生產金屬鎂的中間原料“煅白”,由此克服了傳統皮江法工藝排放大量二氧化碳和硫化物氣體的弊端,一舉實現了清潔生產,并且還大幅度降低了“煅白”的煅燒溫度,縮短了還原時間,使傳統的皮江法基本符合了循環經濟和低碳經濟要求。目前,利用該工藝技術制備的金屬鎂錠樣品已達到國標GB/T3499-2003Mg9995牌號以上指標要求,可以生產99.99%的高純金屬鎂,并有望實現產業化。
據介紹,目前國內金屬鎂生產幾乎全部采用皮江法,而且這也是世界金屬鎂生產的主要工藝技術。該工藝雖然具有投資少、生產成本低、建設周期短、易于控制等優點,但生產過程中污染嚴重。而電解法生產所用的原料無水氯化鎂的制備工藝條件苛刻,氯化鎂脫水困難。雖經多年技術攻關,但電解法生產金屬鎂工藝一直沒能實現工業化應用。
據了解,青海察爾汗鹽湖蘊藏著40多億噸鎂資源,是迄今世界上最大的鎂資源地。開發這里豐富的鎂資源,形成國內獨有優勢的鎂產業,已成為青海省開發鹽湖資源的重點。為此,青海省科技廳于2008年部署了省級重點科技攻關項目——鹽湖氯化鎂生產金屬鎂清潔工藝研究。
恰逢中國鹽業體制改革,制鹽企業如何拓展下游鹽化工?燒堿、純堿產能過剩嚴重,鹽堿聯合如何轉型升級?新型鹽化工未來投資發展方向?中國化工網聯合中國工業鹽電子交易市場舉辦“首屆中國鹽堿經濟合作高端峰會”合作及咨詢電話:0531-62311976 15865259935潘小姐,將于2010年4月27-29日在山東壽光召開,會議聚焦:原鹽、燒堿、純堿、融雪劑、鹵水、溴素等鹽化工產品。屆時將邀請全國各地鹽業公司、大小鹽場以及眾多燒堿、純堿企業參加,探討鹽業體制改革的大潮中,工業鹽新的流通體制、鹽堿聯合模式轉化升級等熱點問題,著力為兩堿企業搭建長期、穩固、安全的原料供應基地,為制鹽企業引入資本并尋求穩固的市場銷售渠道。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