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突如其來的沙塵暴,使京城籠罩在漫天黃沙之中,模糊了路人的視線。這陰晴不定的天氣就如同后金融危機時代中國石油和化工設備行業的走勢一樣,讓人難以琢磨。
3月22日,第十屆中國國際石油石化技術裝備展覽會在北京中國國際展覽中心(新館)舉行,展會期間,在由中國石油和石油化工設備工業協會、中國國際石油石化技術裝備展覽會組委會共同舉辦的以“轉型、創新、升級———調整和振興規劃下的機遇與挑戰”為主題的2010年國際石油石化裝備產業發展論壇上,中國石化重大裝備國產化辦公室主任王玉臺在肯定中國石油化工裝備行業取得成績的同時,也為今后的發展前景指明了方向。
國產化水平不斷提升
王玉臺指出:“經過20多年的國產化攻關,中國石油化工裝備技術水平顯著提升,基本實現了關鍵、重大裝備的國產化,為石油化工行業的發展提供了有力保證。”
“百萬噸級乙烯在2006~2007年國家核準的時候給中石化下的任務是國產化率達到53%,我們已經完成了國家交給的任務。不僅如此,百萬噸乙烯裝置里的關鍵設備如乙烯冷箱以及各種反應器、大型四列迷宮密封壓縮機等都實現了國產化。此外,化肥裝置中的合成氨塔、尿素塔也都實行了國產化。2007~2008年投產的青島1000萬噸煉油裝置里的加氫反應器、高壓換熱器直徑達到1700MM,10000平米級的板殼式換熱器、重整反應器、催化裂化主風機、離心式循環氫壓縮機等關鍵裝備都實現了國產化。”王玉臺特別強調,“中國石化特別重視國產化成果的推廣應用,只要實現了國產化,攻關成功的設備,中國石化都不再進口。”
市場巨大要求提升
有資料顯示,中國石化2009年在石油石化的投資達到2164億元人民幣,2010年中國石化股份公司將投資1215億元,這意味著對石油石化設備的大量需求,尤其是在煉油板塊,大概需要關鍵設備4180臺,其中包括反應器、換熱器、壓縮機、塔機等等。
王玉臺認為,石油化工行業的蓬勃發展在給裝備制造業帶來巨大發展機遇的同時,裝置大型化又成為我們裝備行業不得不面對的新課題。10年以前500萬噸的煉油廠已算是大型煉油廠,而現在新建一個煉油廠基本上都是1000萬噸以上的,乙烯都是100萬噸。由于設備的大型化,給我們帶來一系列問題,比如設計,眼下國際國內很多規范標準已經達不到現在裝備的要求,而大型裝備的機加工、焊接,乃至運輸也面臨著新問題。如為了解決大型裝備的焊接問題,現場組焊技術應運而生,并且得到了成熟的應用。
國產化目標和任務
根據目前正在制定的“十二五”發展規劃,中國石化確定了下一步發展目標:一是國產化率煉油裝置爭取在“十二五”末達到90%以上,乙烯裝備國產化率爭取達到85%以上。二是著力提升國產化裝備水平,實現由無到有向從有到精的轉變。三是重大裝備由國產化實現國際化。
王玉臺表示,要想達到這一目標,首先要積極組織國產化攻關。中國石化正在組織大型擠壓造粒機攻關,這項工作已經在揚子和武漢開始實施,相信今年底基本上就能攻關成功;現在500萬噸煉油裝備已經實現了DCS國產化,下一步要在乙烯裝置上實現DCS的國產化。最近中國石化在醋酸乙烯上已經開始采用中國的DCS;乙烯裝置里的大型循環氣壓縮機還在進口,下一步也要實現國產化。目前正在進行超大活塞力四列往復氫氣壓縮機的國產化攻關;石油石化的特種閥門用量很大,尤其是在高溫高壓或低溫大型球閥等領域也要加強國產化攻關力度;除此之外,大型管道泵主泵現在基本上都是進口的,使用效果不是特別好,下一步將繼續組織管道泵以及大型特種流程泵、乙烯的低溫泵、各種進料泵、特種計量泵的國產化攻關。
對已經實現國產化的大型石化裝備,王玉臺強調,要實現從有到精的轉變。“不少石油石化裝備都國產化了,但有的與國外相比水平上還有一些差距,如壓縮機振動大、噪音高,一些塔機反應器能耗高,有待進一步改進”。
國產大型裝備應走出國門
經過20多年的不懈努力,中國的石油化工裝備水平已經可以滿足石油化工行業的需求。王玉臺說:“過去,石化裝置基本上是一年一修,現在大部分裝置實現了三年一修,有的甚至已經達到四年一修。以中國石化500萬噸以上的煉油廠能耗密度指數對比分析為例,我們取了亞太地區的60個煉油廠,日本的20個煉油廠做了一個對比,2008年中國石化能耗密度指數83.55,亞太平均水平90.9,日本的平均水平90.6。由此可以看出,中國石化煉油裝置的能耗指標還是優于亞洲平均水平的,也優于日本的平均水平。這表明中國的石化裝備的穩定可靠性值得肯定。”
國外的石油石化公司也逐漸認可了中國的石油石化裝備,幾乎國外所有的大型石油石化公司都在中國成立了采購機構、代表處或者是委托了國內的機構在做采購,他們也提高了在中國采購的比例。同時,國內制造企業也在大力推進裝備的出口。國外石油石化企業以及國際上的石油化工工程公司在中國采購時,前期準備工作充分,注重質保體系運行,過程監控嚴密,文件資料完整,驗收把關嚴格,國內的制造企業通過出口,符合了這些條件,將會全面提升國產化水平。
最后,王玉臺建議:國內各石油化工裝備制造企業要抓住機遇,組成強有力的攻關隊伍,完成尚未實現國產化的石化裝備的攻關,并力爭趕超世界先進水平;建議國家采取信貸支持、研發支持和出口補貼等各種措施,加大支持高技術含量、高附加值、資源消耗小的石油石化裝備的出口。
來源:中國工業報 作者:崔玉平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