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脫硫過程不產生硫酸鹽和銨鹽新催化法助硫酸霧排放達標


    來源:中國化工報   作者:李曉巖    時間:2017-06-27





      在煙氣排放企業看來,“2+26”城市即將執行的特別排放限值硫酸霧5mg/m3幾乎無法實現。 而中國化工報記者6月5日從四川大學獲得的消息為破解這一難題找到了技術路徑。


      “我們開發的新催化法脫硫技術在脫硫過程中不產生硫酸鹽、銨鹽,在硫酸霧達標排放方面明顯優于其他技術。 ”國家煙氣脫硫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四川大學大氣污染控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尹華強教授表示。


      據記者了解, 特別排放限值提出的二氧化硫指標, 目前的脫硫技術基本都能達到, 但還有一項指標是硫酸霧, 特別排放限值要求是5mg/m3,目前普遍采用的濕法脫硫技術連30mg/m3 都很難達到。


      新型催化法脫硫技術是四川大學歷時30年開發的一種新的煙氣脫硫技術。 該技術的工藝流程為: 待處理煙氣首先由風機送入預處理系統進行除塵、調質,使煙氣的溫度、塵濃度、水分、氧濃度等指標滿足脫硫工藝要求,然后進入脫硫塔脫硫, 煙氣中的SO2、O2、H2O分子被催化劑捕捉并生成硫酸, 通過床層后的煙氣直接達標排放, 整個過程中不會生成硫酸鹽、銨鹽。


      “催化是該技術的核心,傳統的催化技術要實現二氧化硫催化氧化,活性溫度不低于350℃,且二氧化硫濃度要在3%以上, 不適用于煙氣的工況。 ”尹華強教授說。新型催化法煙氣脫硫技術解決了低溫低濃度二氧化硫催化氧化的難題, 開發的非釩系催化劑起燃溫度低, 可在煙氣排放溫度(60℃~200℃)下直接脫硫,同時還可回收硫資源, 且不犧牲煙氣的余熱資源。


      該技術的工程化工作由四川大學與中國化學工程第六建設有限公司聯合開展,目前已在硫酸、有色冶煉、 焦化等行業建成多套裝置。 新型催化法脫硫裝置除在二氧化硫深度凈化方面優勢突出, 其在硫酸霧達標排放上的效果也已得到驗證。 2016年9月,在湖北大生化工有限公司測得的處理后硫酸尾氣酸霧值低于9mg/m3;2017年5月23日,在渝鈦白公司測得的處理后硫酸尾氣酸霧值為3.26mg/m3, 硫酸霧脫除達90%以上。 該技術在焦化行業的效果更為明顯,2016年金馬能源公司測得的處理后焦爐煙道氣酸霧值低于1mg/m3,趨于零排放.


      鏈接


      環保部2016年3月頒布硫酸霧檢測新標準, 構成硫酸霧指標的主要包括三氧化硫、硫酸液滴、硫酸鹽等,其中硫酸鹽對霧霾PM2.5的貢獻最大。濕法脫硫技術普遍存在可溶性硫酸鹽隨煙氣排放的問題,如不采取特殊措施酸霧很難達標排放;而氨法脫硫技術不僅同樣存在硫酸鹽問題,氨排放也可能是加重霧霾的原因之一。根據中國硫酸工業協會的調查,新檢測方法下硫酸行業硫酸霧排放普遍超過100mg/m3,其中硫酸鹽占80%以上。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熱點視頻

    第六屆中國報業黨建工作座談會(1) 第六屆中國報業黨建工作座談會(1)

    熱點新聞

    熱點輿情

    特色小鎮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03583

    www.色五月.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