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已經成為世界化纖大國,2016年化纖產量4943萬噸,占世界化纖總量的74%, 占我國紡織纖維加工總量的83%。 6月21日,在江蘇海安舉行的中國化纖科技大會上,與會專家表示,作為戰略性新興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化纖工業要提升核心競爭力,未來應圍繞功能性纖維、生物基化學纖維、 高性能纖維三大領域進行創新。
功能性纖維:
開發新一代產品
功能性纖維是具有阻燃、抑菌、抗靜電等功能的紡織材料,主要應用于特種軍服和消防服、飛機和高鐵內飾材料、高檔紡織品、醫用衛材等領域。目前,我國以相變儲能黏膠智能纖維、 光致變色再生纖維素纖維、 蓄熱聚丙烯腈功能保暖纖維和模擬人體器官用中空纖維等為代表的智能仿生纖維逐漸起步;靜電紡納米纖維、碳納米管等在理論研究和應用方面均有所突破。
中國化學纖維工業協會會長端小平提出, 未來要加強開發高效節能的大容量聚酯聚合工藝技術, 新一代聚酯纖維等重點品種實現高水平、規模化應用,將差別化率提高至62%。首先,要降低常規纖維生產成本, 利用模塊化技術實現差別化、功能性纖維的規模化生產;其次,要開發新一代共聚、共混、多元、多組分在線添加等技術,實現深染、超細旦、抗起球、抗靜電等差別化纖維的規模化生產;再次,要開發新型中空纖維膜以及阻燃、抗熔滴、抗紫外、抗化學品、 抗菌等功能性纖維的制備和應用技術。
化纖未來增量仍依靠大品種通用合成纖維, 在浙江恒逸集團副總裁王松林看來, 通用合成纖維高值化是發展趨勢, 應加強通用纖維功能化開發, 探索纖維成形加工過程中的新技術、新方法,打破常規紡絲的理念, 獲得新的纖維結構與形態, 實現新型功能纖維的制備與產業化。
生物基化纖:
攻克產業化瓶頸
目前, 我國生物基化學纖維年總產能達到35萬噸,其中生物基再生纖維19.65萬噸、生物基合成纖維15萬噸、海洋生物基纖維0.35萬噸。生物基纖維原料生物發酵和分離純化核心關鍵技術,以及高脫乙酰度殼聚糖的量產化、綠色化生產技術已經取得突破。
端小平提出, 下一步要突破溶劑法纖維素纖維(Lyocell)關鍵裝備制造的技術瓶頸及高效低能耗溶劑回收等技術,實現規模化生產;突破生物基合成纖維原料的產業化制備技術,重點發展非糧食資源的生物基纖維原料,提升聚乳酸(PLA)、 聚對苯二甲酸丙二醇酯(PTT) 及生物基聚酰胺的產業化技術水平。
東華大學王華平教授認為,生物基合成纖維應當攻克生物基聚呋喃二甲酸乙二醇酯(PEF)、聚對苯二甲酸丁二醇酯(PBT)、PTT、PLA、
尼龍56等單體和聚合關鍵技術,重點關注原料替代技術,重構產品標準化工藝體系,以及結合智能控制實現生物基碳纖維等生物基纖維綠色化生產工藝。
高性能纖維:
產業化+系列化
我國高性能纖維品種齊全,穩步發展, 產能規模已居世界前列。其中,間位芳綸已實現規模化生產, 產品品質已接近國外先進水平;
聚酰亞胺纖維已形成濕法和干法兩種生產工藝, 均實現千噸級產業化生產規模; 連續玄武巖纖維在規模和技術上處于國際領先水平。
端小平提出, 未來要提高高性能纖維穩定化、低成本化生產,擴大單線產能、優化控制過程,實現T300級和T700級碳纖維、芳綸1313、超高相對分子質量聚乙烯纖維、聚苯硫醚纖維、連續玄武巖纖維等高性能纖維的批量化和低成本生產;提升碳纖維、芳綸、聚酰亞胺纖維和聚四氟乙烯纖維等高性能纖維品種的系列化;突破高強高模型碳纖維、 連續碳化硅纖維、硅硼氮纖維、聚芳醚酮纖維等新型高性能纖維制備及產業化關鍵技術。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