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暖季限產等環保強風的襲來,讓化工行業再遭嚴拷。業內人士認為,化工行業呈現兩極分化態勢,零散的小化工廠、小制品企業數量極多,將是環保督查的重點,這些企業的淘汰出局,從長期來看對整個行業是利好的。
十八大以來,生態文明體制改革被放在全面深化改革工作的突出位置。2015年9月,中共中央和國務院印發《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總體方案》,“1+N”形式的頂層制度設計開始啟動。其后,歷次中央深改組會議審議通過了一系列事關生態文明改革的配套政策文件。而今年以來,《京津冀及周邊地區2017年大氣污染防治工作方案》等環保相關政策更是密集出臺,同時中央環保督查實現31個省區市全覆蓋,推動解決了一大批突出環境問題。
然而,環保強風仍在后頭。根據《京津冀及周邊地區2017年大氣污染防治工作方案》,“2+26”城市工業企業采暖季要錯峰生產。而從9月15日起,環保部對秋冬季京津冀及其周邊地區展開大氣巡查,這次巡查針對的是參與“2+26”城市秋冬季大氣污染治理的企業和政府。
從化工行業來看,金聯創能源與化工行業總編王貞賢介紹說,目前我國化工企業呈現兩極分化態勢。主要的大宗化工品生產集中在三桶油和地煉等大型民企手中,這部分企業配套環保措施普遍比較完善,由于對地方經濟影響大、社會影響大,環保督查影響有限。另一方面是零散的小化工廠和小制品企業數量極多,長期缺乏監管,這一部分企業將是環保督查的重點。環保督查對化工企業長期是積極向好的,政策門檻可以將一部分比較低效的小企業淘汰出局。(記者 王璐 北京報道)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