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30年產能將達10億噸!煉化下游這些機會值得關注


    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   時間:2020-11-17





      隨著國內煉化企業產能過剩加速,2030年我國煉化產能將達到10億噸,市場競爭將越來越激烈。隨著企業競爭加劇,整個行業將經歷大洗牌。石化企業應“向下游發展,向高端轉型”。


      11月13日,“2020全國煉化與下游產業發展(北海)大會”,與會專家聚焦煉化下游的發展機遇、研究進展和產業應用等進行了深入的交流探討。


      煉化下游產業機遇明顯


      “973”首席科學家、“長江學者”、浙江大學教授李伯耿介紹了我國高端聚烯烴產業的空白點與發展機遇。他指出,由于現有聚合工藝及裝置不適合于共聚單體含量高的聚合反應,催化劑的共聚能力、耐熱性差,高級α-烯烴質量難以滿足共聚反應要求等原因,目前我國許多聚烯烴品種仍為空白,如:mLLPE、COC、POP、POE、OBC、mEPDM等。


      我國石化(包括聚烯烴行業)急需轉變思路,具體可從以下三方面考慮:


      1、大宗化學品的市場漸趨飽和,而各種專用化學品和化工新材料的需求不斷增加;


      2、生產規模化的利潤空間越來越小,而C2B、B2B所要求的柔性制造利潤誘人;


      3、化工生產逐漸由資源的初加工向深加工方向發展。


      鑒于目前聚烯烴產品的發展現狀,其高性能化仍有很大的發展空間。


      聚烯烴高端化有以下3條途徑:


      1、優化工藝(裝置不動)——最受企業歡迎,但有局限性;


      2、填補空白:受專利保護,買不到技術(卡脖子);


      3、原始創新。


      一德期貨高級分析師鄭郵飛介紹了PTA產業和市場當前發展的現狀和趨勢。他表示,在投產速度上,PX>PTA>聚酯。PX國產化進程加快,明年產能投放集中在下半年,而PTA明年上半年集中投產。中長期看,近2~3年PX都將迎來新產能特別是民營煉化的投產,高加工費的時代一去不復返,部分日韓等沒有下游配套的裝置將被邊緣化。而PTA行業集中度繼續提高,行業一體化進程加快,新工藝成本占據優勢,新/規劃裝置競爭優勢明顯,老/小產能可能會逐步出清,但需要時間。聚酯景氣度下滑,慣性增長速度尚可。


      廣西精典化工新材料有限公司總經理胡榮漢介紹了我國合成樹脂膠粘劑工業現狀及發展趨勢。他指出,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目前不同行業對膠黏劑及粘接技術的要求越來越高。從市場應用看,建筑業用量最大,約占總膠量51.8%,其次是紙包裝業,約占總膠量的12.6%,第三是制鞋業,約占9.0%。目前,最有前途的膠黏劑為超低甲醛釋放脲醛樹脂膠、聚氨酯膠黏劑、環氧樹脂型膠黏劑、有機硅膠黏劑、丙烯酸樹脂膠粘劑、淀粉膠黏劑、水性膠黏劑。


      生物可降解塑料PBXX、PGA潛在市場巨大


      在環保政策的驅動下,PLA、PBAT、PHA、PCL、PBS等生物降解塑料,在一次性餐具、包裝、農業、汽車、醫療、紡織等領域的應用正迎來市場發展新機遇。生物降解塑料的改性材料,以及相關助劑,包括抗水解劑、增韌劑、成核劑、抗菌劑也會有新一輪的創新。


      中國石化儀征化纖有限責任公司高級專家、教授級高工戴鈞明介紹了生物可降解材料PBXX的合成與應用。她指出,在環保政策的驅動下,生物降解塑料PBXX(PBST、PBAT、PBSA、PBS等),在一次性餐具、包裝、農業、汽車、醫療、紡織等領域的應用正迎來市場發展新機遇。PBAT是目前生物降解塑料研究中非常活躍和市場應用最好的降解材料之一,典型代表為德國BASF公司的Ecoflex?和意大利Novamont公司的Origo-Bi,以及國內的金發、金暉兆隆和藍山屯河,主要應用于包裝薄膜,農用薄膜,一次性塑料袋、餐具等一次性用品,發泡材料(包裝、鞋材等)和PLA改性。


      惠生工程(中國)有限公司首席科學家、教授級高工李延生介紹了環境友好材料:生物可降解塑料及基于草酸酯路線的PGA技術研究。他指出,聚乙醇酸(PGA)和聚乳酸(PLA)已成為新材料領域的開發重點產品。PGA與目前發展極快的PLA產品性能極為類似,而成本僅為其1/2,有明顯的性能優勢與價格優勢。國外已將其廣泛應用于包裝、農用薄膜、一次性餐具、醫療用品等領域。


      由于具有出色的可生物降解性、絕佳的氣體阻隔性和優良的機械性能,PGA廣泛應用于生物醫學(醫用縫合線,藥物控釋載體,骨折固定材料,組織工程支架,縫合補強材料等)、通用塑料(作為完全可生物降解性塑料,取代廣泛應用的生物穩定通用塑料)和其他方面(用作除草劑的緩釋體系,食品保鮮阻隔材料)。


      2016年,PGA全球市場規模已超過60億美元,未來市場前景廣闊,預計2024年市場規模將超過90億美元。


      轉自:中國化工信息周刊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35964

    www.色五月.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