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顧近年來汽車產業的發展,就會發現在以新能源汽車發展為標志的“上半場”中,中國汽車產業處于世界領先的位置,成為全球汽車業“新四化”創新發展的先鋒和重要踐行者。
隨著相關技術的快速迭代,如今以智能網聯汽車為標志的“下半場”悄然拉開了帷幕。“汽車發展‘下半場’的哨聲已經吹響,中國汽車行業絲毫不能懈怠,還需要繼續努力,多方協同,奮力構建中國標準智能網聯汽車體系,向世界汽車提供中國方案。”全國政協常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苗圩曾這樣說。
近日,2024(第二屆)未來汽車先行者大會(以下簡稱“大會”)在深圳國際會展中心舉行。本屆大會以“爭流”為主題,與汽車從業者們一同面向科技、未來和市場,共同勾勒屬于智能化“下半場”的發展藍圖。
“過去一年,中國汽車產銷量首次突破3000萬輛歷史性大關,并以491萬輛的出口量力壓日本,穩坐全球第一汽車出口國。”中國國際貿易促進委員會汽車行業分會會長王俠在會上直言,中國新能源汽車發展迅速,銷量連續9年居世界第一,已成為全球汽車產業電動化轉型的主導力量。
今年以來,新能源及智能汽車產業的變革持續深化。“各種‘黑科技’日新月異,推動汽車產品性能、功能、體驗競爭全面深化。”王俠表示,“面向未來,中國汽車產業高質量發展開始引領全球產業變革,同時在國際環境日趨復雜的背景下,面臨新的挑戰和不確定性;面向市場,競爭日趨白熱化推動產業加速步入‘重塑期’。”
毫無疑問,面對更為復雜和多變的市場環境,“深耕技術沃土,加速創新進步”是當前中國汽車產業引領全球產業轉型和參與全球競爭的核心能力,汽車從業者們也同樣深知這個道理。
“小米汽車上市首月鎖單8.8萬輛,交付1.5萬多輛;接下來全年保證交10萬輛,沖刺12萬輛。”在小米集團創始人及首席執行官雷軍看來,小米汽車成功的原因是對核心技術的突破以及對用戶的深刻研究洞察,其中,智駕技術全棧自研尤為關鍵。
同樣發力“全棧自研”的還有蔚來。“神璣9031是全球第一顆5納米的車規芯片,在transformer算法方面,我們的性能是之前全球最強芯片的6.5倍。”蔚來創始人、董事長、CEO李斌在大會上介紹。
此外,神璣9031還具備微秒級動態喚醒各子系統的能力。在需要時,該芯片能夠迅速激活相關系統,為駕駛者提供及時、準確的反饋。配合蔚來產品的安全冗余能力,駕駛者能夠在更安全的氛圍里感受智能駕駛帶來的便利。
值得注意的是,以“全棧自研”為代表的技術比拼不是一場簡單的“短跑”,而是一場多維比拼的“馬拉松”。中國汽車產業只有結盟合力,才能打造出堅實的“科技樹底座”。其中,人工智能等前沿科技快速部署落地,將為面向未來的全球化競爭和引領爭取到顯著的優勢。
談及這一話題時,毫末智行聯合創始人、CEO顧維灝介紹,目前高速輔助駕駛產品在中國道路上已邁過1.6億公里大關,用戶使用比例超過40%。他認為智能駕駛的技術驅動因素,已從軟件變成了數據:“人工智能只有一個定律,就是‘規模’。一定要有大量數據,更大體量的模型,才能‘大力出奇跡’。”
在大模型之外,也有廠商利用更全面的科研和工程體系能力,積極打造“全場景”智能。“華為在汽車領域聚焦智能駕駛、智能座艙、智能電控、智能車控、智能網聯‘5個智能’。目前華為智能駕駛累計里程已達2.2億公里,平均接管里程達到了270公里。”華為常務董事、終端BG董事長、智能汽車解決方案BU董事長余承東補充說。
值得注意的是,在智能化“下半場”中,除了要抓住轉瞬即逝的寶貴發展機遇外,中國汽車產業還需應對新的格局和各類挑戰。
王俠指出,目前中國汽車產業及其供應鏈體系正隨著產業整體的高質量發展面臨重構。一方面,以整車品牌為主體的市場競爭激烈;另一方面,隨著各種新質生產力主體的加入和產業內部更廣泛的合作協同,產業整體活力和競爭力與日俱增,并開始通過多種形式的國內外合作,向海外擴散影響力和領導力。
站在新的產業十字路口中,各大車企紛紛擁抱變化。雷軍倡議生態開放合作,全行業共享共建;華為通過與賽力斯、奇瑞、江淮、北汽新能源等組建鴻蒙智行生態聯盟,擴大產銷規模;智己汽車將與上汽奧迪聯合開發智能數字底盤,推動中國智能汽車技術走向海外;零跑與斯特蘭蒂斯已采取“反向合資”模式,加速全球化進程,將在歐洲9個國家落地,并計劃在年底進軍南美、中東非和亞太地區……
“可以看到,中國新能源汽車的崛起,是以先進的技術與用戶價值為基礎,是市場經濟優勝劣汰的自然選擇。”王俠總結說,“接下來,乘著智能化的東風,中國汽車產業將不斷地搶先探索發展前路,并在用戶體驗、產品營銷、市場布局等領域持續爭流向上。”(記者 張真齊)
轉自:中國青年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