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首季,中國新能源汽車產銷量同比分別增長50.4%和47.1%,市場滲透率持續攀升。這一數據不僅印證了產業的蓬勃活力,更揭示了智能化技術正成為驅動行業發展的核心引擎。從生產線的機械臂到智能座艙的多模態交互,從算力中心的實時決策到安全標準的全面升級,中國新能源汽車產業在“智”與“競”的雙軌上加速前行。
智能制造重構生產效率
在重慶兩江新區的長安汽車數智工廠,數百架機械臂協同作業,AI視覺檢測覆蓋70余個工位,平均每分鐘下線一輛新車;華晨寶馬沈陽生產基地的AI質檢系統僅需0.01秒即可完成沖壓件精密檢測,缺陷識別精度超越肉眼極限。生產端的智能化改造大幅提升了效率與品控水平。吉利星睿智算中心以每秒102億億次的算力支持數百萬車輛的實時決策,長安汽車與阿里云共建的智算平臺每日訓練的自動駕駛里程可繞行地月距離。AI技術正從單點應用向全產業鏈滲透,推動制造模式從“規模驅動”轉向“數據驅動”。
智能交互重塑用戶體驗
語音指令“打開空調”已屬過去時,多模態大模型正賦予智能座艙更自然的交互能力。超20家車企接入DeepSeek大模型,奔馳整合ChatGPT技術,理想、小鵬等新勢力則將“AI汽車公司”定為戰略目標。工業和信息化部數據顯示,2024年L2級輔助駕駛功能在新車中的滲透率達57.3%,自適應巡航、車道偏離警示等技術逐步普及。人車關系從“工具使用”向“伙伴協同”演進,智能化成為用戶購車的核心考量。
競合博弈與安全底線
行業競爭格局在合作與博弈中動態調整。寶馬與華為合作開發鴻蒙生態應用,依托中國460家本土供應商加速AI技術落地;比亞迪、寧德時代等企業通過電池技術革新與供應鏈整合降低成本。與此同時,安全紅線不容逾越:2026年實施的電池新國標將“不起火、不爆炸”設為強制要求,智能網聯汽車準入與召回新規強化了測試驗證責任。中國汽車工業協會指出,產業可持續發展需技術突破與制度保障并重,構建“協同有序、規范透明”的生態。
在這場智能化角逐中,中國新能源汽車產業已從電動化的“單點突破”邁向全鏈智能化“系統升級”。未來,技術迭代、市場分化與政策協同將共同塑造競爭新圖景,而智能化能力將成為企業立足市場的終極壁壘。
轉自:金融界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