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汽車產業的韌性從何而來


    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   時間:2025-05-07





      自主可控的供應鏈、引領前沿技術的創新能力,以及龐大且開放的汽車市場,這三大核心支柱相互賦能,構筑起中國汽車產業強大的韌性,讓中國汽車產業在全球競爭浪潮中站穩潮頭,持續釋放澎湃動能。


      中國汽車供應鏈:全球車企的必選項


      “在國內,工廠一小時車程的半徑范圍內,就覆蓋了我們七成的供應商。如此完備的供應鏈,去海外市場是想都不敢想的。”一位整車企業海外業務負責人對澎湃新聞記者表示。


      獨立完整的中國汽車供應鏈不僅支撐起了本土汽車產業,也正在成為全球汽車產業不可或缺的支柱。


      “有一些客戶真的非常需要我們的產品。即使有關稅,他們仍會問,能不能早點發貨、多發一些貨,因為實在不知道明天政策會有什么變化。”激光雷達頭部企業禾賽科技CEO李一帆表示,部分美國客戶為應對關稅帶來的不確定性,選擇了提前大量備貨。


      禾賽的美國客戶不是個例。2025上海車展期間,澎湃新聞記者走訪多家汽車供應鏈企業發現,不少供應鏈企業的美國客戶,正面臨著相似的窘境。


      以新能源汽車散熱系統為例,這是保證電動汽車安全正常運轉的重要部件,通過散熱降溫防止電池和電機過熱失效。中國龐大的新能源汽車產業培育出了多家新能源汽車熱管理的全球龍頭,他們不僅服務本土市場,還在為海外新能源汽車市場提供支持。銀輪股份就是其中之一。


      對于關稅問題帶來的挑戰,銀輪股份相關負責人向澎湃新聞記者透露,公司在及時評估,總體來說影響有限,而相較于公司自身,客戶其實更為迫切,“客戶會主動與我們共同面對,例如分擔加征關稅。”


      哪怕小到一顆氣門嘴,也是不可或缺。


      保隆科技的氣門嘴業務,是全球細分市場中絕對的龍頭。面對加征關稅,保隆科技打出一記直球——直接漲價。公司相關負責人對澎湃新聞記者直言,“這個東西美國其實沒有可以替代的產品,或是可替代的供應商,他們只能接受漲價。”


      4月28日,保隆科技在互動平臺上回應表示,“公司與北美排氣系統管件客戶的漲價談判進展順利,客戶普遍接受全額承擔2025年新增關稅,并同意追溯調整3月和4月的已開發票,追溯部分收入預計將在今年二三季度陸續確認。截至目前已完成談判的項目占全年原預測銷售金額約8成。”


      中國創新反哺全球


      完備而富有競爭力的供應鏈體系,為中國汽車產業織就了極具韌性的基礎支撐;在此基礎上,源源不斷的技術創新為產業注入了增長動能。


      與此同時,中國創新也正在反哺全球。從“在中國為中國”到“在中國為全球”,幾乎成為跨國企業的“口頭禪”。


      “‘中國速度’是我對于中國市場最深刻的印象,中國創新速度之快、創新力量之強大,都讓人贊嘆,中國今日之動向正是全球未來發展方向的標桿。”梅賽德斯-奔馳集團股份公司董事會成員蓋森(Mathias Geisen)在上海車展期間發出這樣的感慨。


      寶馬集團董事長齊普策也在車展上表示,“中國不僅是最大的單一的汽車市場,而且是一個充滿創新活力的市場,每次回來都能夠被中國的技術進步和創新的活力所感染。”他提到,在中國的創新和重要的研發成果,都會反哺到寶馬全球的解決方案中。


      離開中國,就意味著放棄了一臺創新的引擎,這已是業內共識。澎湃新聞從中國電動汽車百人會方面獲悉,“重新定義中國市場和中國戰略”高端研討會在上海車展期間召開。參會代表一致認為,在全球化重構與本土產業升級的雙重背景下,跨國汽車企業在華要加速從“成本洼地依賴”向“創新策源賦能”躍遷,將中國研發中心升級為“全球創新飛地”。


      “禾賽的產品,(在美國)并沒有替代品。激光雷達是安全件,沒人愿意用劣質產品。我們幾乎是客戶唯一的選擇。”李一帆此番表態,是由于在激光雷達這一新科技賽道上,中國拿到了最高的話語權。依靠技術創新,禾賽用8年左右將激光雷達的成本砍掉了99.5%。


      同樣的例子還有智駕企業Momenta。上海車展期間,上汽大眾與Momenta達成戰略合作,整合雙方優勢資源,共同研發智能駕駛技術。Momenta CEO 曹旭東表示,此次合作不僅是全球智慧與中國速度的一次深度融合,更是中國技術反哺全球的有力見證。


      超大規模市場的開放引力場


      “當我們尋找下一個高增長市場在哪里,答案還是中國。”


      上海市市長龔正4月23日會見了來滬參加上海車展的國際企業全球高管。多位高管表示,將在上海布局更多商業版圖,持續投資上海,深耕中國。


      2024年,中國汽車產銷累計完成3128.2萬輛和3143.6萬輛,同比分別增長3.7%和4.5%,汽車產銷總量連續16年穩居全球第一。今年一季度,中國汽車產業繼續開局運行良好:產銷累計完成756.1萬輛和747萬輛,同比分別增長14.5%和11.2%。


      中汽協預計,2025年中國汽車銷量將達到3290萬輛,同比增長4.7%;新能源汽車銷量為1600萬輛,同比增長24.4%。


      當然除了銷量,中國龐大的市場規模更是為產業發展帶來了多重戰略優勢:不僅體現在規模經濟的成本優勢上,更通過需求牽引、技術迭代和全球資源配置重塑了產業格局。


      各美其美,美美與共,中國巨大的汽車市場始終大門敞開。中國電動汽車百人會副秘書長師建華也在車展期間呼吁跨國車企,“共享中國汽車產業變革紅利”。


      以“擁抱創新 共贏未來”為主題的2025上海車展展出總面積超過36萬平方米,展出車輛1366臺,其中新能源車超七成; 首發車163臺。本屆車展共接待海內外觀眾101萬人次;據不完全統計,海外觀眾來自97個國家和地區達6.3萬人次(其中海外經銷商超1.2萬人次)。


      上海車展開幕前一天,上海市與豐田簽署合作協議,豐田成為繼特斯拉之后的第二家在華獨資建廠的外資車企,這也是豐田進入中國市場逾60年的又一里程碑。


      可以看到的是,越來越多的跨國企業都在這樣做。在本屆上海車展的汽車科技及供應鏈展區,參展企業數量明顯增長,多達50家科技、零部件企業首次亮相,其中不少都是知名外資品牌。


      一組數據更能直觀展現中國市場為全球企業帶來的機遇:在上海車展上,歐洲汽車零部件巨頭佛瑞亞介紹,2024年,佛瑞亞全球市場的訂單量為310億歐元,其中,亞洲地區的訂單量達到110億歐元,而超過60%的亞洲地區訂單都來自中國車企。


      依托汽車產業的供應鏈規模優勢、創新能力、市場需求,我國汽車產業體系已經形成供應鏈韌性、技術創新韌性和全球市場網絡韌性,進而塑造起了整個產業的韌性。


      轉自:澎湃新聞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35964

    www.色五月.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