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保有量快速增長,新能源汽車的后市場規模也在不斷擴大。根據中國汽車工業協會數據,今年一季度新能源汽車產銷累計完成318.2萬輛和307.5萬輛,同比分別增長50.4%和47.1%,新能源汽車新車銷量達到汽車新車總銷量的41.2%。其中,一季度純電車銷量同比增長47.7%,插電式混合動力車銷量同比增長46.1%。
在后市場方面,前瞻產業研究院發布預測數據,2024—2029年新能源汽車后市場年復合增長率約為20%,到2029年市場規模約為2.9萬億元。從目前的產業分布來看,新能源汽車后市場主要包括二手車交易、維修保養、充換電以及汽車金融等相關產業。
新車領跑 二手車起步
“你看現在路兩邊停的展車和客戶的車,大部分都是電車了,我開過電車后再換肯定還是換電車!”在北辰區浩物汽車園內,已經開了5年新能源汽車的車主馮先生感嘆道。他告訴記者,今年打算換一臺新的電車,新車型上能實現語音互動的車機系統、更新的輔助駕駛功能都是他關注的“點”。據中國汽車流通協會發布的數據顯示,今年4月1-13日,全國乘用車新能源市場零售27.5萬輛,比去年同期增長15%,新能源零售滲透率超過了五成,達到53.3%。“新能源汽車的智能化方面越做越好,更新換代較快,因此顧客的換車頻率較高,尤其在一些年輕用戶中尤為明顯。”星途汽車天津地區負責人李麗娟表示,無論是新能源的新車還是二手車,年輕顧客都是消費主力,他們對新事物接受度更高,重視駕駛體驗的同時也追求性價比。據中國汽車流通協會發布的數據顯示,2024年全國新能源二手車共交易112.85萬輛,同比增長47.9%。雖然新能源二手車的交易量呈現出明顯上漲的趨勢,但放在整個二手車市場中來看,新能源二手車的流通仍然處在“蓄力階段”。
近期,記者走訪了我市多家汽車二手車市場,不少經營者都表示燃油車仍是二手市場中的主力,新能源汽車在店里的占比并不高,很多店里新能源汽車數量都還是個位數。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目前大部分新能源汽車的車齡還比較短,還沒有進入流通交易的高峰期;另一方面,以年輕人為代表的新能源汽車主力群體更偏向于用在線平臺發布交易信息,導致很多新能源二手車的車輛沒有放在傳統的展廳或者實體市場中。隨后,記者登錄了某頭部二手車在線交易平臺,截至4月19日的實時數據顯示,天津地區的本地二手車車源有52371輛,其中新能源汽車只有12420輛,約占23.7%,遠不及新能源汽車新車銷售的滲透率。
值得注意的是,從新能源二手車的發展趨勢來看,即便是在全國二手車市場整體出現波動的情況下,新能源二手車仍在逆勢上漲。中國汽車流通協會相關負責人介紹,隨著新能源汽車保有量的持續增長,再加上以舊換新政策的帶動作用,越來越多的二手新能源汽車正在“涌入”市場。相關數據顯示,2025年前兩個月全國的二手車累計交易量285.25萬輛,同比下降1.3%,與去年同期相比減少了3.75萬輛,但二手車中的新能源品類卻保持著上漲勢頭,2025年前兩個月共交易18.94萬輛,較2024年同期增長22.9%。
新車內卷 二手車壓價
“我現在開的這輛電車去年買的,一共才開了幾千公里,剛問了一下,要是當二手車賣了得虧掉好幾萬元!”在廣汽埃安天津體驗中心內,車主賈女士看上了店里最新上市的車型,但咨詢完自己目前正在開的車的殘值,心里涼了半截。對此,門店負責人翟玉婷坦言:“現在新能源汽車新車的價格太卷了,而且目前國家對于以舊換新又有補貼,店里也是用盡各種靈活多變的政策,盡量讓客戶用最低的價格提走新車。”
從近兩年的市場情況來看,新能源汽車車企動輒數萬元的“官降”也成了常用手段,全國不少二手車車商都在直播平臺和社交平臺上吐槽主機廠(汽車生產商)“背刺”老車主,“前一天從車主手里7萬元收上來的準新車,轉天新車降價6.98萬元起……”類似的橋段不斷在市場中發生,讓不少二手車車商在收新能源二手車時,充滿了“危機意識”,除了少數幾款流通量大的車型以外,大部分二手新能源汽車收車議價時,折價都是“五折起”,即便是一兩年的準新車也難逃“腰斬”的命運。根據乘聯分會最新數據顯示,2025年前三個月新能源乘用車市場零售242萬臺,均價是17萬元;新能源汽車的均價也在逐步下降,從2023年的均價18.4萬元,下降到2024年的17.1萬元,再到2025年3月的15.6萬元。
在新能源新車價格不斷下探的壓力下,二手車無論是殘值還是整體均價也都在低位徘徊,導致了價格絕對值較低的小車相對更容易流通。在二手車平臺上,從新能源二手車的價格區間分布也能看出低價產品好成交的趨勢,以天津本地車源為例,在瓜子二手車平臺上,全市1.2萬輛新能源二手車當中,掛牌價在5萬元以下的有3620輛,5-10萬元的3884輛,10-15萬元的2294輛,而30-40萬元和40萬元以上的高價車源掛牌量都剛剛過百輛,如此看來10萬元以下低價車源整體占比已經超過了六成。從全國的情況來看亦是如此,中國汽車流通協會數據顯示,截至今年2月末,新能源二手車交易的價格區間中,3萬元以內、3-5萬元、5-8萬元幾個價格區間新能源二手車占比呈現出增長趨勢,交易的車型方面,微型、小型、緊湊型車等小車型交易份額也在增加,車齡結構方面,兩年以內車型交易量環比增長明顯。
首任權益 二手車難享
“二手新能源汽車從價格上來看的確挺實惠,一兩年的準新車動不動就比新車能省下大幾萬元,但二手新能源汽車一旦沒有了首任車主的‘三電’(電池、電機、電控系統)終身質保,誰愿意拿十幾萬元去賭這個車的電池、電機不出問題?”從事二手車行業近二十年的車商田斌對記者說。他告訴記者,目前市場上大多數品牌都是針對首任車主提供“三電”的終身質保,車輛一旦進行二手車交易后,質保時間就會縮水成6年或8年,質保里程也會變成10萬公里或15萬公里。從去年到現在,田斌經手的10萬元以上的新能源二手車交易,買家大都是從事汽車行業的“圈內人”,普通消費者對于失去“首任車主權益”的新能源二手車還是存在比較多的擔憂。
的確,在二手車市場中,傳統燃油車只要發動機、變速箱等關鍵部件沒有大問題,其使用壽命和后期使用成本就相對可控、可預測,而新能源二手車的核心價值是在“三電”,尤其是車輛的動力電池,電池續航的衰減程度和壽命直接影響到車主后期的保值和使用成本,有的新能源二手車如果后期使用中電池出現問題需要自費更換,花費可能比車價本身還要高。從市場現狀來看,全國范圍內仍沒有成熟、統一的檢測評估標準,一般都只是在交易前要求原車主提供品牌店的保養記錄,部分主流車型的車機系統內能顯示“電池健康度”等基本信息,而車商一般也會檢查一下“三電”系統有沒有物理損傷、安全隱患以及動力電池是否有“異常跳水”等情況出現。即便如此,在后期用車過程中因“三電”問題而出現矛盾和糾紛依舊很難避免。
檢測評估 大數據共享
隨著越來越多的新能源二手車進入市場,車輛評估、交易方式以及后續糾紛處理等多方面的新形勢和新問題,給整個二手車市場的監管帶來了新挑戰,也引起了主機廠(整車廠)、車商、交易平臺以及廣大消費者的廣泛關注。2025年3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提振消費專項行動方案》,明確了延伸汽車消費鏈條,培育壯大二手車經營主體以及加強汽車領域信息共享,支持第三方二手車信息查詢平臺發展,促進二手車放心便利交易。為此,中國汽車流通協會專門啟動了CADA(檸檬查二手車信息服務平臺),該平臺可以查詢車輛的保險記錄和部分維修保養記錄。今年4月中旬,在天津市共建汽車消費新生態創新發展大會上,天津市二手車大數據公共服務平臺(智車云途)也正式發布并啟動,該平臺通過整合多部門的數據,破解行業數據孤島、誠信體系缺失等痛點,構建了覆蓋汽車交易、后市場、金融與監管的全生命周期服務體系。
在各級管理部門和平臺不斷推動信息共享的同時,主機廠作為車輛信息的源頭,在二手車流通過程中的作用也越來越重要。“關于新能源二手車還能用多久、跑多遠,甚至是在市場中還值多少錢,這些信息其實主機廠和相關的智能平臺將來都有可能實現快速評估或者給出參考數據。”浩物新能源二手車負責人扈朝祥分析道,如今的新能源汽車具備互聯網屬性,無論是行駛里程、行車時間、電池充放電次數等基本信息,還是行駛速度、行駛區域、充電頻率等使用習慣,都能通過車機平臺同步到互聯網,再通過大數據技術保存并加以利用,基于這些信息來測算車輛“三電”的剩余壽命甚至是二手殘值也都是有希望實現的。
此外,從事新能源第三方檢測服務的企業和平臺不斷涌現,檢測設備和技術也在朝著精準化和專業化方向發展。比如,目前已經有第三方企業引入了寧德時代的專業電池檢測技術和品牌支持,通過智能轉接槍、氣密漏液檢測儀、UDS診斷儀(汽車電子系統診斷設備)等先進設備,進行線下物理勘驗,再結合線上數據分析,來精準評估電池健康度和異常衰減風險,同時也能排查事故、水泡風險。在售后方面,一些第三方檢測機構還推出了“回購”和“維修保障”,比如,對于購買了檢測報告的車輛,在90天或5000公里內,使用過程中發現車輛存在“三電”系統安全、電池健康檢測失誤等錯檢,經復檢確認后,該機構承諾將按照合同約定對車輛回購或維修。
維保
市場規模年復合增長率超三成
維修技術人員不足10萬缺口大
“一臺十幾萬元的燃油車,小保養四五百元,大保養接近千元,反觀同價位的新能源汽車,尤其是純電車型,由于沒有發動機和變速箱,例行保養的費用也就兩百多元!”天津星瑞元客服業務負責人肖永恒幫記者算了一筆賬,他告訴記者,保養對于燃油車品牌4S店來說是重要的利潤來源,而新能源汽車上的“三電”和車機系統維護更新業務并不是新能源汽車品牌店的主要利潤來源。在維修方面,與相對成熟的燃油車維修市場相比,目前大部分新能源汽車的維修還是以品牌經銷商和主機廠為主。其原因一方面是各個品牌的車機系統、核心零部件的設計和使用都相對獨立,二級市場上也很難找到可以通用的標準件;另一方面,新能源品牌維修的技術和相關培訓工作也大都是各主機廠自成體系。
不過,隨著新能源汽車的保有量不斷增加,早期的新能源汽車已經陸續“走出”了保修期,底盤、輪胎、剎車、空調系統等部件維修需求也在不斷增加,后市場的消費重心也在轉移。比如,新能源汽車由于重量普遍高于傳統燃油車,導致輪胎、剎車的磨損程度也相對更高,車主更換輪胎和剎車配件也會更頻繁。天貓養車負責人表示,這些需求有望形成規模達千億元級別的新能源汽車后市場,該市場的年復合增長率將達到30%以上。
今年3月在北京舉行的中國電動汽車百人會論壇上,途虎養車總裁胡曉東曾表示,我國新能源汽車產業已完成了“量”的積累,正在走向“質”變,而新能源汽車后市場,是影響中國向“新能源汽車強國”升級的關鍵環節。面對如此大的市場,主機廠、電池廠本身以及授權服務網點的覆蓋率卻相對不足,市場中現有的大量汽修工和技師在數字化維修業務能力方面也明顯缺失,這些都是目前亟待解決的問題。在全國汽車維修市場中,能承接新能源汽車維修業務的企業還不到2萬家,從事新能源汽車維修的技術人員也不足10萬人,新能源汽車與維修技術人員比例達到了300:1,業務缺口和人才缺口都是新能源汽車后市場目前所面臨的主要問題。對此,一些布局較早的汽車服務平臺,已經開始在人才培養上發力,通過線上培訓課程幫助維修技師構建系統化知識體系,再通過線下培訓和考核,完成新能源汽車維修技師的合格認證,并且根據市場需求區分了“新能源整車維修”和“動力電池專修”兩個培訓方向,截至2024年年底接受過途虎養車新能源維修技術培訓的技師數量已經超過4000人。
此外,天貓養車的數據顯示,除了維修保養服務的消費重心轉移以外,在新能源汽車后市場中,消費主體和消費需求也在快速變化,女性消費者的需求增長,正在推動車輛美容、貼膜、改裝等需求爆發。與此同時,AI(人工智能)技術的加持也在推動新能源汽車后市場商戶的進化,比如AI數字診斷、AI門店教練、AI定價等新功能,為新能源汽車后市場商戶帶來整體運營場景的全面革新。
充電
去年充電樁保有量超1200萬臺
今年3月電池需求增長逾六成
除了維修保養市場,新能源汽車的補能方式從傳統的加油變成充電,讓電能和電池需求逐漸成為新能源汽車市場的“主角”,動力電池和充電樁代替了以往的油箱和加油站,汽車的配套產業鏈也被重塑。
據了解,目前市場上,新能源汽車主要分為純電動、插電式混合動力(簡稱插混)、增程式混合動力(簡稱增程)和燃料電池等品類,不同品類對于充電補能的需求也不盡相同。據了解,近年來,為新能源汽車補能的充電樁行業,正在不斷加速洗牌。《2025-2030年全球及中國充電樁行業市場現狀調研及發展前景分析報告》數據顯示,截至2024年年底我國公共充電樁保有量達358萬臺,私人充電樁保有量達924萬臺,包括理想、小鵬、小米、華為等在內的新能源車車企都曾表示計劃大規模建設超快充電樁,而蔚來、寧德時代等企業則是選擇合作推廣換電模式。從整體電能市場運營情況來看,雖然充電樁運營屬于重資產運營,但隨著新能源汽車保有量提高,布局較早的企業憑借地段優勢,獲得較高的客流量,已有頭部運營商開始呈現出盈利趨勢。據中國充電聯盟統計,截至2025年年初,我國公共充電樁運營商市場占有率排名前四的企業,合計占比達到了58%。
作為新能源汽車電能存儲設備的動力電池,生產企業相對集中。全國乘用車市場信息聯席會秘書長崔東樹分析,從最新的需求數據來看,乘用車電池需求增長一直保持高位。2025年3月,純電動乘用車的電池需求同比增長62%,而插混乘用車的電池需求同比增長25.9%。從電池裝車占比看,近幾年動力電池的需求結構也在快速變化之中。比如,2020年還是純電動乘用車第一、純電動客車第二、純電動專用車第三的格局,而插混乘用車只是排名第四。到了2025年,純電動乘用車仍然保持第一,而插混乘用車已經上升到第二。不難看出,插混乘用車的電池用量增長相對比較迅猛,其占比已經從2021年的7%上升到2025年的18.4%,增加了超過11個百分點,而純電動乘用車則下降到64.4%,即便如此,兩種乘用車占比總和依舊超過了八成,是電池需求的絕對核心。
“在新能源體系下,‘整車為王’的特征會越來越明顯,整車企業造電池或整車企業聯合相關電池企業共同造電池也是未來的趨勢!”對于新能源產業鏈的發展趨勢,崔東樹預測,未來隨著整車企業日益強大,其對上游產業鏈的控制能力會進一步加強,同時對下游的品牌營銷能力也將加強。
轉自:天津日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