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0日,法國雷諾集團旗下安培與中金私募、杭州資本、杭州高新金投在杭州簽署新能源汽車產業基金合伙協議。此次基金合作將在電池、智駕、智艙、軟件、具身智能等多個前沿方向進行布局,挖掘新能源汽車產業生態投資機會,構建“技術創新+產業資本賦能+國際驗證”的良性循環。雷諾中國董事長兼CEO蘇偉銘表示,“我們希望通過多方共贏的合作,突破傳統的主機廠與供應商的業務模式,共育開放式創新生態”。
此前,日產(中國)投資有限公司與東風汽車集團達成協議,成立新公司。新公司注冊資本為10億元人民幣,其中日產(中國)投資有限公司出資60%,東風汽車集團出資40%,將專注于向全球市場出口整車及零部件,特別是新能源車型。不少業內人士稱,“日產的全球銷售渠道和中國設計的領先產品,將開創合資品牌出海新范式”。
這兩則新聞看上去很難產生聯系,但背后暗含一個共同的邏輯:跨國車企在華經營理念、戰略和模式正在發生重大轉變。
跨國車企曾是引領中國汽車產業現代化的重要力量。在全球汽車產業銷量增長陷入停滯之際,大眾、日產、雷諾等跨國車企抓住中國對外開放的契機,與中國車企展開合資合作。憑借成熟的技術、先進的產品、較強的品牌力以及國際化運營理念,跨國車企在實現開拓中國市場的同時,將全球汽車產銷規模提升到一個新高度,并鞏固了自身在產業界的領先地位。
隨著電動化與智能化變革加速,以新能源汽車為主要產品的自主品牌崛起,跨國車企的合資合作模式面臨新挑戰。其突出表現就是,合資品牌市場份額快速下滑和品牌光環漸失。中汽協數據顯示,今年前6個月,自主品牌乘用車市場份額攀升至68.5%。這意味著,合資品牌乘用車市場份額已從高峰時的近七成跌至三成左右。而品牌光環漸失的背后,則是產品定價權的削弱和溢價能力的衰減。
對跨國車企來說,中國汽車市場的重要性不只是份額問題,還是決定其全球布局成敗的關鍵。因為當前中國不僅是全球產銷規模最大的汽車市場,而且已歷史性地走在全球汽車產業技術變革的前列,成為推動全球汽車產業競爭格局重塑的主導力量。面對產業技術變革新趨勢與市場競爭格局新變化,跨國車企在華經營亟需在研發、市場、供應鏈等方面尋求轉變。
研發轉變。長期以來,跨國車企普遍采用的是“總部主導,中國市場本土化執行”的產品研發模式。現在這種產品規劃和定義模式,已難以滿足中國消費者訴求,也缺乏市場競爭力。中國在電動化與智能化技術變革上的突飛猛進,將倒逼跨國車企將全球研發和決策中心向中國轉移,通過中國研發團隊,快速作出市場反應和技術創新,降低研發成本,提升研發效率,進而反哺全球市場。
市場轉變。從合資車企成立的初衷來說,其產品主要用于滿足中國市場需求。不過,隨著中國汽車尤其是新能源汽車越來越受消費者青睞,跨國車企完全可以利用全球營銷網絡優勢,助力在華合資車企有效擴大出口、滿足海外市場需求,實現共贏。簡言之,就是從原來主要面向中國市場,轉變為面向中外兩個市場。
供應鏈轉變。在傳統燃油車時代,跨國車企在中國建立的供應鏈相對封閉,部分合資企業一級供應商中,外資零部件企業占比超過80%。電動化與智能化變革正在重構全球汽車產業供應鏈。通過換道先行,中國已培育出具有核心技術與成本優勢的新能源供應鏈。跨國車企主動擁抱中國供應鏈,既能帶動中國供應鏈的全球化發展,也能提高自身全球競爭力。
轉自:中國經濟網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