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我國紡織機械出口呈現量增質升、市場多元化的發展態勢,但也還面臨著各國技術法規標準差異顯著、認證認可程序繁雜、綠色低碳壁壘加速升級等技貿措施方面的挑戰,要想打破壁壘,提升國際市場競爭力,需以“科技創新+協同共治”破局,將“數量優勢”變為“質量優勢”。
紡織機械出口面臨的技貿措施挑戰
技術法規標準差異顯著。綜合對比各國技術法規標準要求,可以看出顯著不同:我國更加注重技術智能化升級改造,部分智能技術類設備的行業標準每3-5年更新一次;歐盟更關注電器的安全性能和環保要求,ERP指令對能耗限制最為嚴格;印度則重點將法規標準作為進口限制和貿易保護的工具和手段,如2025年8月28日即將實施的新規對包括紡織機和刺繡機在內的各種機械強制進行BIS認證,進入本土市場后還需本地復檢。上述差異對我國紡織機械生產企業在產品的技術適配性以及合規成本的確定性方面都形成了較大挑戰。
認證認可程序繁雜。歐美傳統市場以及一些新興市場均設置了嚴苛的認證標準,如歐盟要求紡織機械在滿足安全設計、電氣兼容性(EMC)等基礎性指令要求外,還建議部分功能設備符合單獨的模塊化認證,未認證的模塊可能會導致整機測試失敗,延長認證周期。美國UL安全認證對電機、控制系統等零部件的能效標準逐年收緊,部分州還存在額外的要求,如馬里蘭州對工業設備(含紡織機械輔件)設置了更嚴格的測試認證流程。新興市場本土化認證特征明顯,如印度BIS認證流程長達3-6個月且需提交本地化技術文件,越南CR認證則要求在本地認可的實驗室進行測試,這些本地復檢要求導致清關時間延長,企業成本倍增。
綠色低碳壁壘加速升級。碳足跡管控方面,歐盟CBAM機制將于2026年全面實施,含有鋼鐵或鋁部件的進口紡織機械進入歐盟市場可能會受到影響;德國“藍天使”認證明確要求企業提供全生命周期碳足跡報告,且需提供設備報廢回收方案;REACH法規和日本的《化學物質審查與生產管理法》均對紡織機械使用的潤滑油、清洗劑等輔助化學物質有明確的禁限要求。
企業應對技貿措施的破局之道
一方面,企業要密切關注國外技術性貿易措施動態,加強政策信息收集和分析研判,建立“國內標準+目標國標準”雙軌研發體系,及時摸清目標市場的新規要求,避免因準入差異導致后期整改或損失訂單的風險。針對部分國家的模塊化認證,可探索設計能快速更換的合規模塊,以靈活適配不同市場的技術需求。人才培養方面,龍頭企業可加強與高校、科研機構的合作,建立科技創新專家團隊,通過積極參與國際標準和認證體系的制修訂工作,爭取將我國部分標準納入國際評價體系,最大程度減少技術分歧,增強國際影響力。
另一方面,要加強多方協同共治,開展聯合應對行動。行業協會要發揮好牽頭作用,組織同行企業建立緊密合作關系,共同收集分析國外最新技貿措施信息,分享應對經驗和技術資源。同時,企業要加強與海關、商務等政府部門的緊密配合,對于國外新發布尚未實施的技貿措施,要積極響應,針對不合理、不科學的要求及時向海關反映,提出通報評議意見和特別貿易關注議題,配合海關在多邊場合通過合理渠道及時發聲,維護企業合法權益。(趙曉晶)
轉自:中國國門時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