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上半年,合資車企在中國車市上演“逆襲”,如一汽豐田銷量增速達16%,一汽-大眾、上汽大眾銷量增長分別為3.5%、2.3%,廣汽豐田銷量增長為11%。值得注意的是,燃油車成為合資車企銷量增長的“引擎”,智能化車型密集落地,例如奧迪、大眾等品牌7~8月推出多款搭載無圖“端到端”智駕系統的燃油車。
在全球汽車產業格局深度調整的當下,合資車企在中國市場正經歷全方位變革。從新車發布的推陳出新,到與本土科技企業的生態合作,再到市場份額的微妙變化以及“油電共進”策略的深入推進,合資車企正努力在新賽道上尋找新突破。
上半年亮點 市場止跌回升全靠頭部車企支撐
乘聯會數據顯示,2025年上半年合資品牌市場份額穩定在36%,較2024年止跌回升。其中德系品牌貢獻突出:銷量達180.7萬輛(占合資陣營46%),南北大眾銷量合計123.9萬輛,占德系七成。日系陣營中,一汽豐田銷量以16%的增速領跑。
合資品牌份額止跌,反映出其市場策略調整見效,特別是在燃油車市場維護和智能電動化產品布局方面。部分車型如東風日產N7、大眾ID.系列、豐田鉑智系列等取得較好市場表現。
乘聯會秘書長崔東樹指出,多家合資品牌上半年表現向好也與穩渠道、穩價格的策略密不可分。如上汽大眾、廣汽豐田、上汽通用等對部分車型推出“一口價”模式,提升性價比的同時減少了消費者觀望情緒。
從整體大盤看,合資市場份額守住35%紅線,是市場在燃油車存量與新能源增量之間的緩沖平衡。但合資陣營的優勝劣汰明顯加速,銷量數據顯示,合資陣營銷量回穩僅由少數幾家頭部企業貢獻,其他如法系、韓系等合資車企依然低迷。在轉型當中,產品體系完整、本土化轉型深入、營銷策略靈活的代表性車企支撐整體大盤。
平衡市場需求:燃油車依然“能打” 電動車奮起直追
合資車企的銷量增長動力來自何處?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主流合資車企依靠燃油車實現“翻身”。
中國汽車流通協會數據顯示,今年6月主流合資品牌零售51萬輛,同比增長5%。其中,朗逸、速騰、軒逸等經典燃油車均在“批發超2萬輛車型榜”位居前列。從車企來看,一汽-大眾1~6月累計銷售同比增長3.5%,其中,燃油車市場份額同比增長了0.7個百分點,達到7.6%。上汽大眾1~6月銷量同比增長2.3%,朗逸、帕薩特、途觀等燃油車貢獻巨大。昂科威系列則成為上汽通用增長引擎,昂科威Plus 1~6月累計增長近200%。廣汽豐田凱美瑞、漢蘭達等燃油車1~6月同比增長30%。
“隨著新能源車購置稅政策的調整,再加上一些客觀因素,中國新能源汽車滲透率從50%增長到60%后或將進入一個平臺期,將平緩爬升而不是像過去幾年的飛躍式增長。合資和外資車企可以通過深挖存量燃油車用戶的置換需求,利用產品智能化、場景化營銷、提升用戶服務等舉措延長燃油車的生命周期。”德勤中國企業技術與績效事業群總裁周令坤分析稱。
與此同時,合資車企的智能化、電動化產品陸續“開花結果”。如大眾、奧迪、奔馳、寶馬等均提出“燃油+電動”雙線發展的產品戰略,一汽奧迪在2025年推出多款新車涵蓋PPC豪華燃油平臺與PPE豪華純電平臺。
業內指出,當前燃油車仍有龐大的市場存量和需求。合資車企通過“油電共進”策略,既能滿足從燃油車到電動車客戶的多元移動出行需求,避免因單一動力路線而錯失市場機會。不過,當前合資車企在新能源領域仍缺少“爆款”產品。從乘聯會的數據看,6月主流合資品牌新能源車滲透率僅為5.3%,較自主品牌的75.4%差距懸殊。
補短板 綁定本土科技企業
去年以來,多家合資車企紛紛與本土科技企業展開合作,并開啟燃油車智能化行動。
如一汽-大眾啟動“智能駕駛輔助2.0”計劃,推動燃油車“端到端”大模型技術落地。上汽大眾推出途昂Pro、帕薩特Pro等燃油車煥新智能化版本,部分車型配備L2+級輔助駕駛系統;剛上市不久的東風日產N7通過與Momenta合作,實現智能駕駛領域的落地;上汽通用計劃在2025年至2027年期間更新8款燃油車型,提升產品的智能化、網聯化水平;近期奧迪與華為合作的多個成果落地,如一汽奧迪A5L和全新奧迪Q5L均將搭載華為乾崑?技術,實現無圖L2級駕駛輔助能力;廣汽豐田宣布與華為、小米、Momenta共建AI生態等。
從合作對象看,合資品牌大多選擇華為、Momenta和地平線, 未來不可避免在技術路線上出現雷同,但當下是較為成熟的選擇。合資車企通過與本土科技企業的合作,借助科技企業在智能輔助駕駛、智能座艙和人工智能等領域的先進技術,也能快速提升車輛的智能化水平,彌補自身在智能化方面的短板,滿足消費者對智能汽車日益增長的需求,開啟“反向合資”的時代。
業內觀察
合資車企“翻身”挑戰仍大
綜合來看,在新車定位、生態合作、市場份額以及“油電共進”策略等方面變化,讓合資品牌在今年展現出積極變革,尤其通過生態合作彌補智能化“短板”。
但市場競爭依舊激烈,合資車企未來仍面臨諸多挑戰。從市場格局看,自主品牌通過新能源與智能化的先發優勢,不斷搶占市場份額。同時,新能源汽車市場逐漸從政策驅動轉向市場驅動,消費者對產品品質、智能化體驗、性價比等要求更高。合資車企雖有品牌與技術積累,但在適應本土市場快速變化方面,相較于自主品牌靈活性不足。
未來,合資車企在產品端,要加速電動化轉型,豐富新能源產品線,提升產品競爭力,加強與科技企業合作,打造差異化智能體驗。只有不斷創新,精準把握市場與消費者需求變化,合資車企才能在激烈競爭的中國汽車市場“翻身”。(鄧莉)
轉自:廣州日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