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內卷”退熱 中國汽車產銷增速超10%


    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   時間:2025-08-14





      在新質生產力加快培育、高質量發展加速推進的時代背景下,作為引領制造強國建設、綠色低碳轉型和智能化升級的重要載體,汽車產業正處于轉型提質的關鍵期。


      2025年上半年,中國汽車市場交出一份高增長、高韌性的“成績單”——產銷同比增速雙雙超過10%,新能源汽車延續強勢,出口動能持續釋放,整體運行態勢穩中向好,結構優化趨勢初顯。這是近年來少有的“穩健半年”,也為全年實現“量質齊升”奠定了基礎。


      “今年上半年,汽車市場延續良好態勢,多項指標同比均實現兩位數增長。這是最近幾年來,上半年運行表現最為穩健的一年。我們對于全年的市場走勢完全有信心,預計全年將保持穩定增長。這是非常來之不易的,是連續幾年來黨中央、國務院一系列穩增長政策,以及全行業共同努力的結果。”近日,中國汽車工業協會(以下簡稱“中汽協”)常務副會長兼秘書長付炳鋒在2025中國汽車論壇上分享了他對今年車市的看法。他指出,預計在“十四五”收官之年(即2025年),全行業將在平穩的運行之下告別“多事之秋”,站在堅實的起點上,邁向即將到來的“十五五”。


      上半年成績喜人。然而面對這張亮麗的成績單,行業從業者的心情并不輕松。這是因為在光鮮的數據背后,盈利能力普遍承壓、“增量不增利”問題仍在困擾整個產業鏈。


      《中國經營報》記者注意到,財富中文網近期發布的最新《財富》世界500強排行榜顯示,今年一共有10家中國汽車及汽車部件企業進入2025年《財富》世界500強。然而,其中有7家企業的排位相比去年有所下降。與此同時,財富中文網方面指出,近年來中國汽車制造有很大發展,尤其是新能源汽車技術突破,產量和銷量均領先世界。但與世界其他汽車生產大國相比,中國汽車的經營效率堪憂。全球共有35家汽車及零部件企業上榜,平均銷售收益率達到4.3%,幾乎是中國企業的兩倍。


      這就像一枚放大鏡,清晰地顯示出中國汽車產業當前的痛點。根據國家統計局的數據,我國汽車制造業利潤從2017年的7.8%一路下降,2025年一季度跌至3.9%,低于工業整體平均水平。


      一邊是產銷數據飄紅,一邊是經營利潤下滑,在“十五五”即將開啟、“十四五”收官之年,如何推動汽車行業持續健康發展,真正形成以科技驅動、價值導向為內核的新質生產力? 在全球汽車產業重構的大背景下,下半年中國車市將如何實現行穩致遠? 成為全行業共同思考的命題。


      “在目前的融資環境下,我們認為車企的毛利率低于15%將難以覆蓋各項費用支出。車企有很多事情想要去做,想造芯片,想做高階輔助駕駛系統,這就會導致費用率高企,有些車企2024年的綜合費用率(含稅金)超過了30%。如果車企的毛利率低于15%,在難以融資的情況下就很難維持正常運營。”平安證券股份有限公司汽車行業首席分析師王德安指出了當前汽車行業所存在的問題。她判斷,汽車行業利潤率承壓的情況可能還會持續一段時間。


      調整和轉向不是在一瞬間完成的。但一個令人欣喜的變化是,面對盈利難題,行業內已有一些企業主動開啟了“錯位競爭”,目前來看已取得一定的成效。


      王德安指出,如果車企在出口方面取得了比較高的回報,則可以在國內市場利潤不太理想的情況下保持更好的總體經營質量。與此同時,一些民營車企正在積極推動高端化戰略,這也可以使其經營保持比較好的韌性。


      “不同的車企也有不同的選擇,一種是把自己的長板做長,銳化自己的產品特色,另一種是采取跟隨戰略,現在市面上什么車賣得好就去造一輛差不多的車。我們對跟隨戰略不太看好,車企一般會傾向于犧牲利潤換取市場份額。在我們看來,當下汽車產業的高端化已經有了非常好的土壤,可以說是到了一個黃金期。高端市場優質供給仍顯不足,這就存在著大量的機會和空間,留給自主品牌去挖掘。”王德安認為,高端市場的競爭維度更加多元,而且競爭壁壘不容易攻破,這是車企無論是從經營質量維度去考慮還是從品牌長期發展維度去考慮,都應該去做的一件事情。


      汽車產業的良性生態體系需要多方協同搭建。汽車產業作為國民經濟支柱產業,其平穩運行對穩定經濟大盤至關重要。記者關注到,6月以來,國家多個部門對汽車行業內卷式惡性競爭進行了綜合整治,并且已經初見成效。


      中汽協副秘書長柳燕告訴記者,市場競爭越是激烈,我們越要保持定力,堅持長期主義發展理念。長期主義發展理念的核心是持續地創造價值,其中體現得最為明顯的就是品牌建設。“如果沒有品牌的積累,每一個成交都是高成本的。中國汽車品牌要成為世界級汽車品牌,就要持續深耕品牌建設,做‘流量’時代的長期主義者。”(記者 尹麗梅 張碩)


      轉自:中國經營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35964

    www.色五月.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