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上半年,我國動力電池產業成績斐然。中國汽車動力電池產業創新聯盟數據顯示,1—6月,我國動力和其他電池累計產量為697.3GWh,累計同比增長60.4%。其中動力電池累計銷量為485.5GWh,占總銷量73.7%,累計同比增長51.6%;出口量為15.8GWh,占總出口量65.0%,環比增長17.1%,同比增長16.6%。
國內市場來看,頭部企業憑借技術和規模優勢鞏固領先地位。1—6月,我國動力電池累計裝車量299.6GWh,累計同比增長47.3%。其中,寧德時代裝車量128.6GWh,占比43.05%;比亞迪裝車量70.37GWh,占比23.55%。中創新航、國軒高科、億緯鋰能裝車量均超10GWh。
國際市場上,中國動力電池企業的全球份額占比不斷擴大。交銀國際研報數據指出,據 SNE Research,2025年前五個月海外動力電池裝機量169.3GWh,同比增長26.1%。LG新能源等韓企合計裝車量66.4GWh,同比增長9.2%,合計市占率39%,同比下滑6個百分點。日企松下電池因特斯拉相關車型銷量下滑,期內裝機量同比下降12.9%至11.7GWh,市占同比下降3個百分點至7%。中國動力電池企業表現好于行業整體,排名前十企業中,中國企業合計裝車73.4GWh,同比增長50.4%,市場份額達43%,同比提升7個百分點。其中寧德時代海外裝機量同比增長37%至50.4GWh,排名第一,比亞迪、國軒高科、中創新航同比增速分別為146%、119%、44%,勢頭強勁。
“今年上半年中國鋰電池出口增長迅猛,主要面向歐盟國家、沙特阿拉伯、澳大利亞等市場。受到美國征收關稅的影響,對美國的出口增速較慢。”國際智能運載科技協會秘書長張翔在接受《中國能源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再看電池材料,正極材料和隔膜材料的出口呈同比增長態勢,主要出口對象是日本、韓國、美國、東南亞、歐洲等電池產能集中的國家和地區;而人造石墨以及六氟磷酸鋰的出口則有所下降。”
交銀國際研報顯示,繼5月中美達成部分關稅協議后,6月中國電池出口有所回暖,期內電池出口達24.4GWh,環比上漲27.9%,占同期銷量18.5%,其中動力電池出口量環比上漲17.1%,儲能等其他電池環比上漲54.7%至8.5GWh,占出口總量35.0%。
張翔指出,從行業發展態勢看,中國電池產業的優勢正進一步凸顯。“一方面,規模效應的持續釋放,國內新能源汽車產銷量的快速增長,為動力電池產業提供了巨大的內需市場,直接拉動了電池產能的擴張和成本的優化;另一方面,全球市場競爭力的持續提升,使得中國電池在全球市場的份額不斷攀升,而美國、韓國等傳統電池生產國的市場占比則呈下降趨勢。從行業結構看,頭部企業的引領作用愈發明顯。隨著市場競爭的深化,資源加速向技術領先、產能布局合理的頭部企業集中,行業集中度持續提高,進一步鞏固了中國電池產業在全球的領先地位。”
與此同時,中國電池產業在技術路線選擇上經歷了明顯的發展變化。“早期中國主要聚焦于方體電池技術路線,而日本、韓國以軟包路線為主,美國特斯拉則采用圓柱電池路線。隨著技術的不斷發展,目前中國在方體、軟包、圓柱三種技術路線上均有布局,技術體系日趨全面。在性能指標方面,中國電池已逐步趕超日本、韓國的水平。同時,憑借規模經濟優勢,龐大的生產體量有效攤薄了單位成本,再加上相對合理的人力成本,中國電池形成了很高的性價比,使得其在國際市場上具備強勁的競爭力。”張翔說。
另外,欣旺達和億緯鋰能擬赴港上市。6月9日,億緯鋰能宣布擬赴港上市,并于6月 30日遞交上市申請。7月1日,欣旺達宣布擬發行H股股票,并申請在聯交所主板掛牌上市。據了解,A股上市電池企業赴港上市,有助于提高公司的資本實力和綜合競爭力,并提升公司國際化品牌形象,滿足國際業務發展需要。
對于未來動力電池的技術方向,張翔指出,我國除磷酸鐵鋰電池和三元鋰電池外,也在同步推進鈉離子電池、固態電池等新技術路線。“目前,中國的固態電池和鈉離子電池已有車企宣布搭載,中國的鈉離子電池也已開始出口,但用量均較小,對于這些新技術領域仍需持續觀察。與之相對的傳統鋰離子電池成本正不斷下降,底盤電池、彈匣電池、刀片電池等技術創新持續推進,電池結構在進一步優化。未來,隨著技術的不斷突破與市場需求的持續演變,動力電池技術路線的競爭與迭代,將推動整個產業向更高效、更安全、更可持續的方向邁進。”(記者 林水靜)
轉自:中國能源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