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剛果(金)戰略礦產市場監管局(ARECOMS)宣布,鑒于市場上庫存量持續高企,已決定將2月22日臨時禁令的期限自決定生效之日起再延長三個月。
作為全球最大的鈷生產國,剛果(金)的出口禁令影響著全球鈷產業鏈。此次鈷出口禁令延續將給全球鈷市帶來哪些變化?對我國企業又將產生什么影響?
出口禁令延長
作為一種關鍵戰略金屬,鈷是鋰離子電池的關鍵組成部分,賦予鋰離子電池較高的能量密度。在三元鋰電池中,鈷的存在可增強電池的穩定性和安全性。
根據美國地質調查局(USGS)數據,2024年全球鈷的陸地儲量為1100萬噸,主要集中在剛果(金)、澳大利亞、印尼、古巴、菲律賓等國,其中剛果(金)儲量最為豐富,儲量為600萬噸,占比55%,主要為高品位銅鈷礦。2024年全球鈷原料產量約29.13萬金屬噸,同比增長22.39%。分國別看,剛果(金)產量22萬噸居全球首位,占比75.86%。
鈷價曾一路走高,但近年來市場供需格局轉變,下游需求放緩導致鈷價持續下滑,而鈷產量卻依舊保持增長態勢。洛陽鉬業2024年年報指出,2024年,鈷最主要的生產國剛果(金)和印尼產量均有大幅增加。剛果(金)的鈷作為銅的伴生品,產量在銅價上漲的推動下持續走高;印尼的鈷作為鎳的伴生品,隨著氫氧化鎳鈷產量釋放,也出現明顯增幅。
根據Fastmarkets數據,在2月禁令最初實施前,全球鈷價基準一度跌破10美元/磅,2021年來僅有兩次跌破該水平。剛果(金)實施鈷出口禁令后,鈷價反彈近60%,剛果(金)出口的主要產品氫氧化鈷的價格已翻倍。
此次剛果(金)戰略礦產市場監管局宣布延長出口禁令,原因在于鈷市場庫存持續處于高位。該禁令將暫停所有來自剛果(金)的鈷出口,包括工業、半工業、小規模或手工業的鈷出口。戰略礦產市場監管局預計將在暫停期結束前發布新決定,此決定將修改、延長或終止該臨時暫停措施。
加速現有庫存消耗
首次出口禁令發布后,我國多家相關企業表示暫未受到影響。
道氏技術3月表示,公司鈷原料儲備充足,剛果(金)暫停鈷原料出口,目前對公司暫無影響。騰遠鈷業5月表示,公司鈷產品銷售定價主要參考上海有色網(SMM)鈷產品報價及倫敦金屬導報(MB)鈷金屬報價,并結合鈷產品供需關系、競爭對手報價、有色金屬網公布價格等因素,綜合確定銷售價格,剛果(金)禁令后上海有色網及倫敦金屬導報鈷金屬報價均有所上漲,目前公司鈷產品銷售正常。
業內分析人士指出,本次禁令延長給全球鈷產業鏈帶來新的變數,預計會引發一定的供應缺口,將加速消耗現有庫存,導致鈷價進一步回升。不過,短期內,我國鈷企正常經營生產不會受到明顯影響。
目前,我國主要鈷企經營狀況良好。今年一季度,全球最大鈷生產商洛陽鉬業營收為460.06億元;歸母凈利潤39.46億元,同比大增90.47%。華友鈷業、寒銳鈷業實現營收利潤雙增長,營收分別為178.42億元、15.01億元,歸母凈利潤為12.52億元、4285.96萬元。
中金發布研報稱,2月出口禁令以來,我國自剛果(金)進口鈷原料、國內鈷鹽產量及庫存仍維持高位,去庫效果尚不明顯。除下游景氣度較弱之外,剛果(金)在途原料逐步到港或是重要原因。考慮到剛果(金)鈷原料運輸至國內大約需要3個月左右。距離初次禁令至今已接近4個月,剛果(金)前期在途庫存基本已運抵國內。中金認為,此次出口禁令延長3個月,在印尼濕法鎳伴生鈷增量有限的背景下,國內鈷庫存有望顯著去化,供需收緊有望推動鈷價迎來第二輪上漲。
國信證券認為,從全年維度看,對鈷價持樂觀態度,預計國內電鈷價格有望重回25萬元/噸上方運行。另外從長期看,剛果(金)可能實施鈷出口配額來提升對于鈷的定價權,鈷價中樞有望抬升。
新興領域需求增長
鈷價大幅波動會影響企業對電池技術路線的選擇。在動力電池領域,近年來磷酸鐵鋰電池憑借其成本優勢,國內市場份額不斷擴大,而三元鋰電池受到磷酸鐵鋰電池的強勁替代沖擊,市場份額不斷被擠壓,疊加供應充足使得鈷的需求有所下降,帶動鈷價下降。不過在海外市場,三元鋰電池仍占據不小的市場份額。
有業內分析人士指出,剛果(金)鈷出口禁令延長雖短期內會推動鈷價上調,但長期走勢仍取決于市場供需格局的變化,以及剛果(金)未來是否延續類似政策調控。
中國有色金屬協會數據顯示,2024年全球鈷消費約20.02萬金屬噸,同比增加7.15%。2024年中國鈷行業消費同比增加5.6%,消費總量約12.26萬金屬噸,預計2025年繼續維持增長態勢。
值得注意的是,隨著近年來新興領域快速發展,將給鈷需求帶來新的增長點。
華友鈷業在2024年年報中指出,未來,隨著新能源汽車和消費電子領域的持續發展,5G、6G、AI、物聯網、衛星通信等技術變革持續深入,有望帶動消費電子市場進入新一輪增長周期,此外各類新技術的持續商業化應用也將進一步驅動電池性能向更高能量密度迭代升級,從而帶動鈷市場進入新一輪量價齊升周期。(記者 楊梓)
轉自:中國能源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