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短視頻為科普教育提供新優勢


    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   時間:2024-10-20





      在10月16日舉行的科學教育交流分享會上,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研究員孫宏艷發布的《短視頻生態下中小學生科學教育研究報告》(以下簡稱報告)顯示,在中小學生了解科學知識的各種渠道中,短視頻和視頻占比達66.5%,僅次于課堂學習,位列第二位。科普知識類短視頻成為最吸引中小學生的短視頻內容,看過科普短視頻的中小學生對科學感興趣的比例比沒看過的高出21%。超過九成的中小學生認可短視頻補充了學校的科學教育,認為科普短視頻開闊眼界、便于理解、互動性強。


      報告對我國中西部河南、甘肅、四川、廣西、陜西五個省份的4332名小學生和初中生進行了問卷調查。報告認為,短視頻作為新媒體時代的主要媒介產品與平臺,為科普教育、科學傳播提供了新動能、新優勢。應用好新媒體平臺,為中小學生提供優質科學教育資源,可以激發中小學生的科學興趣;針對中西部中小學校內科學教師少、專業性不足、學歷不高、科學實踐落后等問題,短視頻平臺有多元化的、龐大的教育力量,可以為科學教育和科普工作做好彌補和助力。


      交流會上,中國科技館資源管理部副主任桂詩章介紹,為了促進科學知識觸達鄉村,2000年,中國科協推出科普大篷車項目,讓“移動科技館”走到鄉村孩子身邊。2024年來,全國累計配發1849輛科普大篷車,行駛5756萬公里,遍及32個省級行政區,開展活動約43.7萬次,惠及公眾超3.66億人次。


      科普大篷車給公眾帶去諸多科技普惠資源,為了讓中小學生接觸到更多權威、有趣的專家,增強鄉村科學老師的師資力量,今年2月,中國科技館、教育部宣傳教育中心與抖音聯合發起2024“流動科學課”科普活動。活動旨在為科學教育基礎薄弱地區學生提供優質科普資源,招募優秀的科普專家志愿者,助力鄉村青少年的科學素養提升。截至今年10月,“流動科學課”已落地廣西、河南、甘肅、福建、吉林、青海六省,完成18個城市30所中小學的校園活動,為超5000名學生帶去趣味科普課。


      “科學教育需要靠多主體協同推進,”孫宏艷表示,“流動科學課”是平臺、教育部門、科普場館合作探索的有益嘗試,家長也應該成為其中的一份重要參與力量。


      在交流會的圓桌對話環節,北京師范大學新聞傳播學院黨委副書記、未成年人網絡素養研究中心副主任祁雪晶也表示,短視頻的互動性和趣味性,讓知識性內容更易被青少年理解和接受,同時能夠激發學生對科學探索的興趣,提高他們的參與度和學習動力。


      轉自:經濟日報新聞客戶端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35964

    www.色五月.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