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造教育強國建設的戰略引領力量


    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   時間:2025-02-12





      近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教育強國建設規劃綱要(2024—2035年)》(以下簡稱《綱要》)。《綱要》在部署建設教育強國重點任務時指出,增強高等教育綜合實力,打造戰略引領力量。


      浙江大學黨委書記任少波在解讀《綱要》時表示,高等學校要全面把握教育的政治屬性、人民屬性、戰略屬性,找準發展定位、發揮龍頭作用、履行戰略使命,將《綱要》部署轉化為有力行動,為教育強國建設打造戰略引領力量。


      分類發展,在不同賽道辦出特色


      《綱要》提出,加快建設中國特色、世界一流的大學和優勢學科。任少波說,這吹響了我國加快建設世界一流大學的集結號、沖鋒號。當前,我國世界一流大學建設正處在醞釀新突破的前夜,而學科作為高等教育履行人才培養、科學研究、文化傳承創新等職能的核心載體,是牽引高校邁向世界一流的“牛鼻子”。


      如何以一流學科支撐高質量高等教育體系?任少波表示,高校應找準自身戰略定位,在不同賽道發揮優勢、辦出特色水平,推動優勢資源穩定持續地向戰略定位特殊、實際貢獻突出、發展態勢良好的學科集聚,加速形成中國特色、世界一流的大學方陣和優勢學科群。同時,高校要堅持以科技發展和國家戰略需求為牽引,超常規布局急需學科專業,加強基礎學科、新興學科、交叉學科建設,將學科鏈融入產業鏈、創新鏈、人才鏈,形成科學研究與人才培養相互支撐、帶動一流學科建設的有效機制。


      浙江大學中國科教戰略研究院副院長張煒告訴記者,“不同賽道辦出特色”很重要。


      《綱要》指出,分類推進高校改革發展,自主科學確定“雙一流”標準。張煒認為,我國高校還存在“千校一面”的情況,受傳統學科評估和高校排行榜的指揮棒作用影響,盡管各個地區、各所高校的自身能力、學科特色和資源稟賦都不同,卻依然在同一條賽道上競爭和發展。一些高校并沒有將服務區域社會經濟高質量發展、面向經濟主戰場的內在潛力釋放出來。“如果能真正落實分類發展,可以激發高校自身的改革動力。”張煒說。


      “目前國際主流的高校排行榜仍以論文發表和科學研究成果為主要考量維度,無法充分反映我們建設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的核心目標。”張煒說,制定自己的“雙一流”標準,統籌推進教育科技人才體制機制一體改革,才能打破傳統的“論文導向”評價體系。


      分類評價,培養造就拔尖創新人才


      在部署高等教育在教育強國建設中的任務方面,《綱要》指出,要完善拔尖創新人才發現和培養機制。


      上海交通大學校長、中國科學院院士丁奎嶺強調,這對新時代高等教育改革和人才差異化培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拔尖創新人才的培養是一項復雜而細致的系統工程,只有用好‘多把尺子’,摒棄唯分數、唯論文,建立起多元評價機制,才能‘量出’不同領域的拔尖人才,搭建好多賽道的成長路徑。”丁奎嶺說,高校要從培養主體、過程、內容、能力等維度,持續探索聯合培養、貫通培養、學科交叉、項目驅動等拔尖創新人才培養新模式。


      張煒分析認為,“分類發展”和“分類評價”應該一捅到底。也就是說,不僅是學校,學生、教師、學院都要做分類評價,讓不同師生都能找到合適自己的發展方向,從而激發個體的內生動力。


      《綱要》還指出,促進青年科技人才成長發展,培養造就一批高水平師資和學術大師。


      丁奎嶺說,一直以來,我國基礎學科科研體系的評價主要聚焦于資源投入、任務完成和成果產出等顯性指標,在科研成果的認定和激勵機制上,普遍采用“首創”和“第一作者”為導向的評價制度。


      “這一點需要得到改變。”丁奎嶺認為,要圍繞基礎研究的特點,注重多元評價、過程評價和發展性評價相結合,對于學科交叉的研究者注重個人評價與團隊評價相結合,尊重和認可所有參與者的實際貢獻,尤其確定非負責人的貢獻,“關注到在科研過程中承擔必要但不顯眼工作的人才”;要強調“不看帽子看里子、不唯文章唯實力”,發揮學術委員會在人才引進過程中的作用。


      丁奎嶺舉例道,上海交通大學成立“思源研究院”,打破傳統評價體系,建立10年長周期穩定投入機制,并設立“優秀青年教師破格聘任正高級專業技術職務”即“脫穎而出”機制。截至目前,已有110余位青年才俊“脫穎而出”,最年輕的青年教師晉升時僅33歲。(記者 張蓋倫)


      轉自:科技日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35964

    www.色五月.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