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組團深入田間地頭,“一對一”指導農戶科學種養;政產學研合作,助力科技成果轉化落地,引領產業向“智”造轉型升級……近年來,成都大學積極承擔涉農高校責任,主動服務國家戰略需求,以農業學科為支撐,以科技創新為引領,以成果轉化為抓手,聚焦農產品加工、綠色農業等領域,大力推廣示范“種貯加銷”全鏈條先進技術,助力“天府糧倉”高質量發展,為加快建設農業強國貢獻力量。
雜糧科技攻關 打造丘陵山區增收新引擎
隨著健康飲食觀念的普及,藜麥的市場需求量急劇上升。據統計,全球藜麥的年消費量在過去10年間迅速增長。從2023年9月開始,四川成都簡陽市新市街道石家村采用農民土地入股的方式種植蕎麥、藜麥120畝,小雜糧成為農戶增收致富新選擇。
成都大學充分發揮自身優勢,依托農業農村部雜糧加工重點實驗室,在簡陽市開展雜糧品種選育、示范推廣和精加工研究。在成都大學的牽線搭橋下,石家村與雜糧加工企業四川環太實業有限責任公司合作,構建“黨組織+合作社+企業”發展模式,成立興源農夫食品有限公司,推出蕎麥面、蕎麥茶、蕎麥酥等17款特色產品,打造“雄州農夫”特色品牌,帶動村集體收入40多萬元。
四川地形復雜多樣,盆地丘陵、盆周山區、川西高原等地形的存在讓種植耐貧瘠、產量高的雜糧成為充分利用廣袤土地的最佳選擇。
“一粒良種,萬擔好糧,我們農業科技工作者就是要育良種、建良田。把種子芯片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上。”國家燕麥蕎麥產業技術體系崗位科學家、成都大學食品與生物工程學院教授向達兵說,近5年,成都大學專家團隊選育出“成苦1號”“成苦2號”“成藜2號”等5個新品種,有力地豐富了雜糧品種,提高農業綜合生產力。
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昭覺縣素有“苦蕎麥之鄉”的美譽,苦蕎是當地彝族百姓賴以為生的口糧,“成苦1號”“成苦2號”作為這里的主栽品種,種植推廣面積達10萬余畝。近年來,成都大學農業農村部雜糧加工重點實驗室(以下簡稱“實驗室”)瞄準新需求,讓苦蕎打出了綠色“富硒牌”。從2020年開始,實驗室聯合昭覺縣和四川環太實業有限責任公司,共同打造5萬畝高值化富硒苦蕎生產示范基地,實現畝均增產至150千克,價格提高15%,促進農民2年產值增產840萬元,極大激發了農民種植積極性。
成都大學研究人員不僅深入田間地頭為種植戶送技術解難題,還走進車間廠房,參與企業的引進、專業合作社的建設,推動新技術落地“生金”。一款適宜糖尿病人食用的低升糖苦蕎面條遠銷日本,養生苦蕎酒成為保健酒市場“新星”……實驗室圍繞“雜糧全產業鏈”研究,與四川環太實業有限責任公司、西昌市正中食品有限公司、安徽燕之坊食品有限公司等企業緊密合作,開發苦蕎茶、苦蕎糕點等雜糧產品50余項,累計實現新增產值超過10億元。
簡陽沱東生態農場是天府糧倉“十園百片”的重要組成部分和成都市“三個做優做強”24個重點片區之一,重點發展優質糧油、優質蔬菜、特色水產等七大產業,規劃面積118.94平方公里,涉及5個鎮(街道)、20個村(社區)。目前,成都大學食品與生物工程學院教授孫雁霞帶領團隊在沱東生態農場構建了現代農業全產業鏈示范基地2000余畝,覆蓋簡陽市域各村,形成了“一村一特色”的格局。團隊在“旅游+”上大做文章,不僅發展壯大農村集體經濟,還推動一二三產業深度融合,成功帶動3000余戶農民增產增收。
全鏈技術突破 重構“川字號”農產品價值體系
讓“中國飯碗”裝進更多“中國糧”,也要延長產業鏈、發展特色產品,把好收成變成好收益。成都大學大力推廣示范“種貯加銷”全產業鏈技術,構建了“農業基地—加工增值—餐桌消費”全產業鏈模式,實現了農畜產品快速增值變現,以科技服務做足做大做強做優“川字號”特色產業,持續擦亮四川農業大省“金字招牌”。
火鍋是四川的代表美食。去年3月,成都大學、四川旅游學院聯合四川省曾食記食品有限責任公司組建火鍋食材研究院,開展產學研合作,推動火鍋食材加工技術和產品迭代升級。牛肉是火鍋中最常見的食材,但生鮮牛肉貯藏保鮮一直是道難題。成都大學以四川省肉類加工重點實驗室等平臺為支撐,攻克了一批肉品、火鍋產業卡脖子的共性關鍵技術:研發免排酸超快速冷卻與凍結技術、冰溫氣調與生物保鮮技術,實現冷鮮牛肉保質期達30天以上;開發高品質工業牛肉火鍋加工新技術,實現肉牛綜合開發“吃干榨盡”目標;對于不宜燙食的筋腱肉、牛頭牛蹄等原料,創新牛肉多級組合脫膻、熟化與殺菌同步技術,研制出適合牛肉火鍋食用的熟化產品,突破了高壓殺菌組織軟爛和風味劣變的技術瓶頸……技術的突破,提升了火鍋食材產業“新能級”,以肉牛精深加工為引領,帶動了前端肉牛基地和后端餐桌市場的“連鎖反應”。團隊還將肉品冷鏈物流同步排酸、川菜工業化柔性殺菌、預制川菜熱鏈物流等專有技術進行推廣,研制出豬牛羊、水產禽兔等美食產品,取得了顯著的經濟效益,拉動了農業原料基地的建設。
同時,成都大學專家團隊攻關水蜜桃冷鏈保鮮技術、二荊條產后減損保鮮技術,實現農產品減損增效。從科學配料定量調控羊肉湯品質,推動肉品加工的標準化和規模化生產,到開發方便自熱火鍋、“三低”腌臘制品、“不上火”的火鍋底料等日常飲食,滿足了人們日益增長的消費需求。近年來,成都大學專家團隊建立的食品工藝、川菜預調理、生化提取、生物發酵、物流配送、安全控制等研發實驗室,不斷進行科研創新,實現了技術需求來源企業,技術轉化落地企業。
近5年,成都大學協同企業攻克了雜糧、肉品、調味品、奶蛋品的多項加工關鍵技術及加工副產物高值化利用技術等。
春回大地,萬物復蘇。教授進山、博士下田、學生栽秧,成都大學的師生又奔忙在希望的田野,一個個科技賦能“天府糧倉”的生動實踐正在接續實現。(崔丹陽 閔秀玲)
轉自:中國食品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