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工人是創造社會財富的中堅力量,是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加快建設制造強國的骨干力量。前不久,全國總工會、教育部、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全國工商聯聯合印發《關于廣泛實施求學圓夢行動 推進產業工人學歷與能力提升的意見》,面向產業工人提供高等學歷繼續教育和非學歷教育。培養一大批合格的高技能產業技術工人,可以為推動高質量發展提供有力人才保障和技能支撐,也是筑牢制造業發展根基的需要。
一直以來,我國產業技術工人隊伍建設力度大、亮點多。數據顯示,全國技能人才總量已超過2億人,高技能人才超過6000萬人,占比達30%,隊伍規模宏大、結構合理、技能精湛、素質優良。世界技能大賽中,中國代表隊連續四屆登頂金牌榜,標志著我國技能人才國際競爭力的全面提升。各地創新實踐也亮點紛呈,推動隊伍建設走深走實。例如,廣東省出臺技能人才發展地方性法規《廣東省技能人才發展條例》,實施“粵菜師傅”“廣東技工”“南粵家政”三項工程,累計培訓837萬人次,帶動就業創業282萬人次,成為具有強大生命力和廣泛影響力的廣東名片。湖南省設立“工匠日”,通過《湖南省芙蓉人才行動計劃》將“高技能產業工人”作為全省重點支持和培育的五大類人才隊伍之一,建成253個縣級以上湖湘工匠培育基地,每年開展職業技能培訓10余萬人次,累計培育“湖湘工匠”130名。一系列真招實招,助力培養更多一流產業技術工人。
當前,從結構看,我國高技能人才占比雖提升至30%,但在先進制造業、戰略性新興產業及民生關鍵領域缺口超過千萬,“金字塔型”人才結構與“橄欖型”產業需求存在偏差。從機制看,部分企業重使用輕培養,職業技能培訓投入不足,“師帶徒”傳統模式與數字化轉型需求脫節,制約了技術工人創新能力提升。接下來,應多維度入手施策,化解難題。
一方面,強化機制供給。建立行業協會、職業院校、龍頭企業聯動機制,深化產教融合,加強“招生即招工、入校即入企”的全鏈條貫通培養。完善技能人才多元評價體系,將技能競賽成績、技術革新成果納入職稱評定體系,打破“唯學歷”“唯資歷”限制。營造“尊重技能”的社會氛圍,設立“工匠日”,開展大國工匠巡回宣講等活動,讓技能成才成為青年職業選擇的熱門賽道。
另一方面,煥發企業活力。企業應將職工培訓經費投入納入績效考核,建立階梯式培養計劃。構建“技術+管理”雙晉升通道,允許高級技師參與企業戰略決策,實現工匠價值從生產現場向全產業鏈的延伸。產業技術工人要樹立終身學習的自覺,在掌握工業互聯網、大數據分析等新技能的同時,發揚“工匠精神”,在精密加工、傳統工藝傳承等領域深耕細作,努力成為技術標桿。(作者:王江)
轉自:經濟日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