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網經社電子商務研究中心發布的《2024年度中國數字教育市場數據報告》(以下簡稱《報告》)顯示,2024年,數字教育市場規模持續擴大,人工智能(AI)、大數據驅動個性化學習成為主流,職業培訓及終身教育需求不斷增長,同時行業競爭加劇也帶來一些隱憂。
“在政策引導與技術革新的雙重推動下,數字教育步入全新發展階段,以學習者為中心、以技術為杠桿的新教育生態正在形成,機遇與挑戰并存。”網經社電子商務研究中心數字教育分析師陳禮騰表示。
市場規模持續增長
陳禮騰表示,狹義數字教育一般指的是基于網絡的學習行為,將知識內容轉移到互聯網上,實現教育活動的在線化的教學方式,按教學階段可分為學前教育、K12教育、高等教育、職業教育等。廣義上的數字教育還包括知識付費、在線閱讀、智慧教育等。
數字教育改變什么?有什么新體驗?在今年5月舉行的2025世界數字教育大會開幕式上進行了未來課堂、未來學校和未來教師現場展示。其中,未來課堂生動呈現“AI+XR”技術在教育領域的應用發展趨勢,演示者運用人工智能、虛擬現實、工藝軟件等技術的最新成果,展示了全球目前最前沿的數字教育場景,嘗試詮釋未來教育生態。
清華大學教育研究院長聘教授韓錫斌表示:“技術將彌合教育鴻溝,讓'適合的教育'觸手可及,每個人都能在數字空間找到適合自身學習的路徑,無論是基礎教育階段的課后輔導,還是終身學習的銀齡學堂。”
“AI、大數據等新興技術賦能教育,不僅搭建沉浸式學習場景,培養學生創新思維,而且讓更多優質教育資源走向社會,滿足不同類型學習者個性化、多元化的學習需求。”陳禮騰表示,這給數字教育帶來新的機遇,推動數字教育市場的增長。
《報告》顯示,2024年數字教育市場規模為4685億元,同比增長13.35%;數字教育用戶規模為3.55億人,同比增長1.71%。
企業是推動者和實踐者
數字教育的發展,企業是重要的推動者和實踐者。《報告》披露了2024年中國數字教育“百強榜”。該榜單系網經社電子商務研究中心根據電商大數據庫“電數寶”收錄的企業數據,包括平臺規模、營收、利潤、投融資(估值)、月活、評級等硬性指標及行業影響力、口碑等軟性指標綜合評估而成。
入選“百強榜”企業包括淘寶教育、高途、新東方在線等綜合類企業9家;猿輔導、作業幫、小盒科技等K12類企業8家;阿卡索、英語流利說、伴魚等語言類企業10家;正保遠程教育、尚德機構、粉筆科技等職業教育類企業25家;智慧樹、三節課、智課等高等教育類企業7家;編程貓、火花思維、幻碼星球等素質教育類企業11家;常青藤爸爸、凱叔講故事、寶寶巴士等早教類企業6家;校寶在線、飛象星球、云思智學等教育服務商類企業24家。
陳禮騰表示,在政策的支持下,各類企業紛紛進場數字教育領域,持續提供優質的產品和服務,在推動教育數字化轉型發展的同時,實現自身的發展壯大。同時,隨著技術迭代和新技術應用加快,一些企業因未能及時調整戰略或缺乏足夠的資源支持,難以應對市場的快速變化,最終退出市場。
《報告》顯示,2024年數字教育“死亡”企業141家,涉及職業教育、K12、steam教育、語言教育、早教、高等教育、綜合教育等領域,與2023年的128家相比增長10.15%。
陳禮騰表示,數字教育行業企業要想實現可持續發展,應不斷探索符合自身特點和市場需求的商業模式,精準定位服務人群和領域,通過差異化競爭策略脫穎而出。此外,企業還應持續優化產品和服務,保持敏銳的市場洞察力,及時調整策略以適應市場變化。
行業存在發展隱憂
在數字教育快速增長的同時,行業也存在一些發展隱憂。“消費者付費后,經常會遇到培訓機構虛假宣傳,課程內容、師資力量與實際不符。”陳禮騰表示,更令人頭疼的是,退費過程困難重重,“交費易、退費難”問題凸顯。這不僅侵犯了消費者權益,也阻礙了數字教育市場的健康發展。
根據“電訴寶”2024年受理的中國數字教育領域用戶有效投訴顯示,入選投訴榜TOP10的有:一只船教育、中安建培、網易云課堂、潭州教育、幫考網、尚德機構、中職通、賽優教育、中公教育。
同時,“電訴寶”顯示,2024年全國數字教育用戶投訴問題類型有:退款問題,占比最高,達55.746%;其次為網絡欺詐,占比15.437%;排在第三的是霸王條款,占比8.062%。此外,還有售后服務、虛假促銷、網絡售假、商品質量、發貨問題、訂單問題、貨不對板、客服問題、信息泄露等問題。
陳禮騰表示,數字教育行業企業需要加大技術研發投入,突破芯片、算法等核心技術瓶頸,打造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數字教育產品;同時,要進一步提供優質的產品和服務,不斷提升消費者體驗。此外,相關部門要加大監管力度,對損害消費者權益的企業依法予以嚴懲,維護數字教育市場的健康發展。(記者 葉偉)
轉自:中國高新技術產業導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