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泉州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紙縷織夢”調研實踐隊走進永春縣五里古街,通過實地考察、匠人訪談、文化溯源等方式,對紙織畫非遺技藝展開深度調研,探索傳統工藝與當代創新的融合路徑。這支由學前教育、藝術設計等專業師生組成的實踐團隊,以“活態傳承”為核心,力求為紙織畫非遺保護注入新活力。
古街尋蹤:觸摸歷史脈絡,發現傳承困境
五里古街承載著永春的商貿文化,保留著明清時期的建筑風貌,多家紙織畫工坊藏身其中。實踐隊首站來到當地老字號“永春紙織畫傳習所”,在縣級非遺傳承人鄭師傅的指導下,觀摩了紙織畫“裁紙為絲、以絲織畫”的核心技藝。據了解,一張完整的紙織畫需歷經繪圖、裁切、編織、裝裱等12道工序,其“通經斷緯”的工藝原理與泉州提線木偶的線縷藝術相似,但因工序復雜,面臨傳承斷層的危機。
團隊成員正在采訪紙織畫非遺傳承人鄭師傅
“現在愿意坐下來學織紙的年輕人越來越少了。”鄭師傅看著工坊里泛黃的老圖譜,言語間滿是無奈。為進一步了解紙織畫的發展現狀,實踐隊走訪了古街商戶,通過發放問卷和深度訪談,梳理出紙織畫在材料創新、市場定位、教育普及等方面存在的現實挑戰。
青春賦能:創意融合,讓非遺“活”起來
針對調研中發現的 “傳承斷代” 問題,實踐隊充分發揮專業優勢,開展“紙織畫+現代設計”創新實驗。實踐隊隊長吳鈺茜將閩南童謠、泉州蟳埔女形象等元素融入傳統紋樣,并運用數字化繪圖技術提高裁切精度;其他隊員設計了“紙絲編織體驗包”,把復雜的工藝轉化為適合兒童的趣味手工模塊。
團隊將紙織畫非遺技藝融入課堂實踐
在古街廣場舉辦的“非遺快閃工作坊”中,隊員們帶領當地孩童用彩紙編織卡通圖案,將原本耗時數小時的傳統工藝簡化為30分鐘的互動體驗。“我們希望讓非遺走出玻璃展柜,成為可觸摸的生活美學。”吳鈺茜表示,團隊還啟動了線上直播計劃,通過vlog記錄紙織畫從原料到成品的全過程,單條視頻在抖音平臺播放量超5萬次。
長效探索:校地協同,構建傳承新模式
調研期間,實踐隊與五里古街管委會達成合作意向,計劃共建“紙織畫非遺研學基地”。一方面,將高校實驗室的材料檢測技術引入工坊,解決傳統紙張易脆裂的保存難題;另一方面,開發“非遺+學前教育”特色課程,擬在泉州幼高專附屬幼兒園開設紙織畫啟蒙課堂。
團隊制作的紙織畫成品展示
據悉,該團隊后續將整理形成《五里古街紙織畫傳承現狀白皮書》,并聯合當地文旅部門推出“紙織畫主題研學路線”,讓五里古街成為連接傳統與未來的文化紐帶。這場跨越千年的“紙縷之約”,正以青春之力編織出非遺保護的嶄新圖景。
轉自:中國網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