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湖北省發布的《“創響荊楚”高校師生創新創業行動方案(2025—2027年)》提出,“鼓勵高校教師按規定兼職創新、在職或離職創辦企業,人事關系不變。兼職創新創業的教師,可以合法取得報酬,實行彈性的工作時間。離崗創業的教師,離崗期間連續計算工齡,可以依法合規取得企業股權等報酬,返崗聘用時不低于原崗位等級”。從國家到地方,為高校教師松綁、鼓勵其“走出去”投身創新創業大潮不斷向前。從2011年“不得影響教學”的謹慎限制,到近年各地方對高校教師兼職創業的積極鼓勵;從單向鼓勵教師“走出去”服務產業,到同步引導產業精英“走進來”反哺教育,中國高校的“無形圍墻”正日益通透。
為教師“走出去”托底
回溯十余年前,政策對高校教師的“兼職”行為尚持謹慎態度。2011年,由教育部、中國教科文衛體工會全國委員會聯合頒發的《高等學校教師職業道德規范》,明確規定高校教師“不得從事影響教育教學工作的兼職”。然而,在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深入實施的背景下,相關政策悄然轉變。
2015年,《關于發展眾創空間推進大眾創新創業的指導意見》首次將高校教師創業納入國家鼓勵科技人員創業的機制設計。2021年,高校教師兼職的定位已轉變為《關于加強新時代高校教師隊伍建設改革的指導意見》中提到的:“高校教師在履行校內崗位職責、不影響本職工作的前提下,經學校同意,可在校外兼職從事與本人學科密切相關、并能發揮其專業能力的工作。”
國家層面的號角吹響后,地方實踐迅速跟進,在具體制度設計上各顯其能。
2023年4月,北京市昌平區發布的《昌平區“科技副總”柔性引才工作實施意見》實施,分兩批聘任了71名“科技副總”。去年4月《昌平區“科技副總”柔性引才工作實施意見》(2.0版)發布,對課題領域及經費支持等方面進行了優化:每年度對結題的“科技副總”課題進行評選,對成果突出的課題進行獎勵;對取得重大技術突破、具有重大經濟價值的“科技副總”課題項目,按此項目轉化、產業化投資總額的30%給予資金補貼支持,補貼資金總額最高不超過500萬元,補貼給合作企業。
去年,河南省出臺的《河南省“科技副總”三年行動計劃(2024—2026年)》提出,自2024年起3年內,全省將選聘3000名左右“科技副總”到企業任職,引導一批省內高校、科研院所以及其他具有研發能力的事業單位科技人才向企業一線有序流動,培養形成一支高學歷、懂技術、能攻堅、助發展的人才隊伍。
不止北京、河南,近年來,安徽、云南、湖南、江蘇等多個省份密集出臺配套政策,聚焦解決教師兼職創業的后顧之憂。這些政策看似細微,實則觸及人事管理、評價激勵的核心機制,為教師邁出校門、走向市場提供了堅實的制度性托底。
為企業發展精準“把脈”
海南大學掛職海南省農墾投資控股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海墾集團”)“科技副總”座談交流會日前在海口舉行。“聚焦小切口,讓科研成果在企業落地生根。”“參照科技小院模式,讓產業基地成為企業創新溫床和高校研發平臺。”……座談會上,各“科技副總”結合調研和摸底實際,分享在新崗位上所見所感所思,并計劃申請相應科研課題,以科研項目為抓手深化校企協同創新、科技攻關、成果轉化。
去年下半年,海墾集團與海南大學共同探索打造校企聯動的“科技副總”工作機制。企業以“柔性引才”的方式,從海南大學各學院選聘專家、教授以掛職的形式到海墾集團擔任研發副職,一方面為企業科技創新“精準把脈”,解決技術難題,另一方面也讓高校科研方向“有的放矢”,促進高校科技成果轉化落地,實現多方共贏。
今年3月,海墾集團向海南大學聘任首批16名來自食品加工等領域的專家和高層次人才在該集團二級企業擔任一年“科技副總”。根據產業發展與掛職人才專業相匹配原則,這16名“科技副總”分別就職于海墾集團旗下海洋漁業、果蔬等多家二級產業公司,并分別分管基地生產、加工生產、智慧農業等工作。
近期,寧夏農林科學院研究員任怡蓮等區內外106位專家接到了最新的聘書,他們自此獲得一個新的身份——寧夏第一批科創專員。“我們在經費管理、工作評價、政策支持等方面進行了突破,這是一次全新實踐。”寧夏科技廳科技人才與對外合作處處長徐小濤說。
“年底他們在網上提交工作報告,如做了哪幾項服務、有什么成效等,簡明扼要,不進行繁瑣的年度考核。”徐小濤介紹道,此次改革,寧夏不僅做“減法”,還在多個方面賦能加碼。比如,科創專員結合服務企業技術需求申報的科技項目,經相關程序符合立項條件的,可不受限項要求給予支持;鼓勵科創專員助力落實以技術需求為導向的項目形成機制改革;其聯合高校院所,針對企業創新需求提出研發需求,符合自治區重點研發計劃目標任務的,可按相關程序納入科技項目指南。
去年4月,任怡蓮在石嘴山市大武口區以科技干部身份掛職。之前,該區食用菌產業園還是一片廢棄的鹽堿地,在任怡蓮團隊的努力下,當地推進食用菌工廠化栽培新模式,吸引上下游企業投資1200余萬元,推動園區從單一生產向菌種研發、精深加工、品牌營銷全產業鏈升級。
產教融合實現雙向賦能
在鼓勵高校教師“走出去”的同時,另一股逆向流動的力量也在悄然壯大——讓來自產業一線的專家“走進來”,擔任高校的產業兼職教師。
2022年12月,《安徽省職業院校產業教授選聘辦法》印發,鼓勵職業院校從行業企業、科研院所選聘一批科技創新人才、高技能人才和管理人才參與院校人才培養工作。安徽商貿職業技術學院電子商務學院院長夏名首拿到文件后對照上面對產業教授的要求,第一時間想到了三只松鼠股份有限公司黨委書記潘道偉,于是撥通電話盛情邀請,沒料到卻被一口拒絕。
夏名首耐心地解釋文件精神:“產業教授有6項工作職責,完成3項就算達標,你推動校企共建產業學院、參與人才培養也算完成履職。”潘道偉猶豫了,三只松鼠每年需要補充大量復合型運營人才,而傳統校招往往要投入數月時間培訓,“我成為產業教授后,若能搭建一座橋梁連通校企,也能為公司多培養些適配人才”。最終,潘道偉成為安徽省首批產業教授。
“產業教授不是臨時救火隊,而要成為產教融合的‘連心橋’。”安徽省教育廳高教處處長高原說。為此,安徽省構建了雙聘雙認、動態考核等方面的管理機制。產業教授所在單位承認產業教授在院校聘任期間取得的業績成果,作為其在本單位職稱評審、崗位聘用、考核獎勵、評先評優、人才選拔等重要依據。產業教授實施中期和期滿考核,中期考核不合格者約談整改,整改半年后考核仍不合格者,予以解聘,期滿考核不合格者,5年內不得申報。
截至2025年2月,在安徽省像潘道偉這樣活躍在產教融合一線的產業教授達630人,其中95.9%服務于安徽省十大新興產業,他們的加入有效促進了教育鏈、人才鏈與產業鏈、創新鏈的有機銜接。
今年年初,教育部等8部委聯合印發的《普通本科高校產業兼職教師管理辦法》(以下簡稱《管理辦法》),從聘請條件、聘請程序、工作任務、政策支持等方面,為行業專家、專業技術人才和高技能人才進入普通本科高校擔任兼職教師搭建起了一套完整、規范的制度框架。
業內人士指出,《管理辦法》的出臺只是第一步。如何充分調動產業兼職教師、普通本科高校、企事業單位參與產教融合的積極性;如何確保產業兼職教師在教學和科研工作中充分發揮所長,真正將豐富的實踐經驗和前沿的行業知識融入高校人才培養和科技創新的各個環節……要從建立多措并舉的支持體系、強化各有關部門的統籌協調等多個方面入手,為打造一支強大的產業兼職教師隊伍營造良好的環境。
轉自:中國食品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