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1日,西安建筑科技大學華清學院人居環境工程學院“挺膺青耕·筑夢鄉興”——關中地區縣城鄉村公共空間文旅融合發展實踐團,按既定計劃到達了陜西省涇陽縣太平鎮人民政府,標志著本次聚焦鄉村公共空間與文旅資源融合的“三下鄉”實踐調研工作正式啟動。
抵達后,實踐團指導教師馬曉鳴、相虹艷兩位老師第一時間與太平鎮人民政府分管鄉村振興、文旅發展及基層治理工作的相關領導召開專題座談會。
會上,兩位老師系統介紹了調研背景,明確本次實踐的核心目標是立足關中地區鄉村發展實際,探索縣城及鄉村公共空間(涵蓋文化廣場、公共服務設施、閑置集體空間等)與地方文旅資源(包括民俗文化、自然景觀、特色產業等)的融合模式與實施路徑。
針對本次“三下鄉”的調研重點,兩位老師具體說明將圍繞三方面展開:一是梳理鄉村公共空間的現狀功能、使用效率及改造潛力;二是摸清當地鄉村文旅資源的分布特征、開發程度及村民參與意愿;三是分析兩者融合的現實條件與瓶頸問題。并嘗試找出解決方法。
同時,兩位老師就調研過程中所需數據支持向太平鎮政府進行說明,包括提供太平鎮及下轄村的行政區劃、人口結構、文旅發展規劃等基礎資料,協調調研與各村的對接溝通,以及協助聯系村民代表,產業帶頭人等訪談對象,以保障調研數據的全面性與準確性。
太平鎮人民政府領導對實踐團的專業方向表示肯定,指出鄉村公共空間提質與文旅融合是當前鄉村發展的重要課題,承諾將按需求提供相關政策文件及基礎數據,并安排鎮黨政辦兩名工作人員擔任專職對接人,統籌協調各村配合調研工作,確保本次實踐活動依法依規、高效推進。
在鎮政府對接人的全程陪同下,實踐團當日下午分批次前往太平鎮所轄太平村、孫家堡村開展初步調研。兩村村委會提前梳理了村莊基本情況,包括人口規模、主要產業、公共空間布局、文旅資源清單等書面資料,并指定村黨支部書記及熟悉村情的村民作為陪同人員,對兩個村子的歷史進行了初步的了解。
在太平村,實踐團成員進行了工作部署--對村內文化活動中心、村級服務站、村民休閑廣場等公共空間的位置分布、硬件設施、日常管理機制進行詳細記錄,通過與村干部交流,了解當地非物質文化遺產,了解到該村依托民俗文化例如竹馬編造技藝現在面對的問題;探索在公共空間植入文化展示功能的方式,以及當前面臨的設施維護資金不足、活動形式單一等實際問題。
在孫家堡村,實踐團重點考察了杏樹種植基地與鄉村旅游示范點的空間銜接情況,包括采摘區與游客接待中心的動線設計、農產品展銷區與村內主干道的整合利用等,村主任結合村莊發展歷程,介紹了從傳統農業村向“特色種植+休閑體驗”轉型中,公共空間例如像田間步道、停車場等公共基礎設施,隨文旅需求逐步改造的實踐,同時提及該村文旅融合的核心優勢在于產業特色鮮明,但存在公共服務設施,例如衛生間、指示標識與游客承載量不匹配的問題。
經初步調研,實踐團收集基礎資料兩份,完成公共空間現狀勘探,已對兩村的公共空間功能定位、文旅資源開發階段及核心矛盾形成初步判斷,為后續開展問卷調查、深度訪談及數據整理分析奠定了扎實基礎。
轉自:中國網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