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承德興隆縣園也村的農家灶臺前,土雞燉倭瓜的香氣混著柴火煙味升騰;咖啡工坊里,村民手沖的咖啡香漫過山林;帳篷書屋旁,山野清風裹挾著團購訂單的提示音--近日,廣州華商學院“華商行天下”實踐團與駐村網紅“小潔”攜手,用“創意直播+本土IP”的模式,讓這座山村的鐵鍋燉、手沖咖啡等特色食品與文旅場景深度融合,在數字浪潮中“燉出”了鄉村振興的“新滋味”。
“家人們看這鍋!土雞是后山散養的,南瓜剛從地里摘的,連柴火都是老果林拾的枯枝,燉出的就是園也村的本味!”鏡頭前,廣州華商學院播音專業學生許諾蹲在灶臺邊,指著咕嘟冒泡的鐵鍋燉,把食材的“原生態”故事講得鮮活。
不遠處的咖啡工坊里,另一場直播正聚焦“村民變身咖啡師”的蛻變:學生張揚鏡頭追隨著被網友稱為“不靠譜咖啡師”的村民,從咖啡豆甄選、古法烘焙講到手沖技巧,更道出背后的故事--曾經不懂咖啡的莊稼人,如今能獨立經營工坊,一杯咖啡成了山村產業升級的縮影。
帳篷書屋前的直播則將食品與文旅場景巧妙串聯:鏡頭掃過草坪樂隊的即興演奏,掠過鹿苑、觀景臺的景致,自然帶出民宿預訂信息時,總會“順路”推薦現磨咖啡、應季水果等團購品,而鐵鍋燉的食材禮盒更是直播間的“常駐嘉賓”。“網友買的不只是一份食物,是藏在食物里的山村日子。”實踐團指導老師曹麗麗說,直播里的每款食品,都是鄉村故事的“活載體”。
這場直播沒有花哨的濾鏡,卻因“土得掉渣”的真實感圈粉。實踐團師生一到園也村,一頭便扎進了田間地頭:清晨跟著村民進山擇菜,記錄南瓜、野菜從山林到鐵鍋的全流程;午后守在咖啡工坊,拍村民從生豆烘焙到成品包裝的每個細節;傍晚蹲在帳篷民宿露臺,就為等“山尖落月”的瞬間,給預購鐵鍋燉禮盒的網友添一份“月下品鮮”的意境。
“我們不想只做'賣貨主播',要讓網友透過屏幕嘗到園也村的'人情味'。”曹麗麗介紹,師生們把課堂上的“IP敘事”理論搬進山村,幫村民梳理出“山里農民的守村日記”風格:鐵鍋燉的柴火氣里,藏著村民拾柴時的彎腰身影;民宿房梁的木頭、路基的石頭,浸透著人拉肩扛的汗水;就連廚房村民腌制的醬菜,也帶著“奶奶傳下來的老方子”的溫度。
當鏡頭突然轉向廚房,直播村民演示醬菜古法腌制時,彈幕瞬間沸騰:“這才是真正的農家味!”“想買醬菜,更想學手藝!”開播1小時,觀看量突破2000人次,鐵鍋燉食材禮盒、手沖咖啡等訂單量環比增長超3倍。
“以前自己直播,只會喊'東西好、快來買',倆小時賣不出幾單。”園也村村支書坦言,“過去,園也村的好食材、好景致'養在深閨',缺的正是把味道轉化為流量的方法。”
如今,高校創意與本土資源的碰撞,讓僵局被打破:學生們帶來的“場景化傳播”技巧,讓咖啡工坊成了“鄉村產業升級課堂”,鐵鍋燉灶臺成了“原生態食材展示廳”;駐村網紅“小潔”娓娓道來的鄉土故事,讓每款食品都有了“獨家記憶點”。直播不僅帶火了鐵鍋燉、手沖咖啡等食品銷售,更拉動了民宿預訂、鹿苑參觀等文旅消費,形成“食品引流-文旅增收-產業反哺”的良性循環。
“學生把課堂搬進山村,我們把山村變成'活教材'。”曹麗麗說,這場實踐證明,數字創意能讓鄉村食品跳出“土特產”的局限,成為承載文化、連接城鄉的紐帶。隨著園也村IP的持續打磨,這些帶著山林氣息的食品與文旅場景,正借由數字翅膀,飛向更廣闊的市場,讓燕趙山村的煙火氣,在鄉村振興的藍圖里愈發濃郁。(潘瑩 戚樹生)
轉自:中國食品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