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基于經驗的歸納”走向“基于數據的分析” 教研轉型需畫好三條主線


    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   時間:2025-08-11





      教研制度是中國基礎教育發展的特色,教研工作是基礎教育質量的重要保障與支撐。面對全面提高基礎教育質量的新形勢、新任務、新要求,隨著AI應用不斷豐富,教研也面臨著轉型、創新的挑戰。教研在革新自身、支撐育人質量提升方面,需畫好三條主線:一是以常態課質量提升為基本線,二是以數據賦能為增長線,三是以組織變革為支撐線。


      建設素養課堂,畫好教研質量提升的基本線


      區域教研在常態課質量提升上發揮著重要作用,一方面是通過研、教、學、評一體化發展,實踐教研與學生素養提升深度聯結;另一方面是通過構建課程、學科、課堂一體化發展路徑,實現教研與國家課程區本、校本落位的深度聯結。實現這兩方面的深度聯結,需要在區域層面實施以素養成長為核心的常態課堂提質行動,以此撬動區域教研、課堂變革,讓教研始終圍繞課堂主陣地。


      區域教研要在教學結構、課程層次、學科融通等方面探索素養成長型課堂的研究與實踐。素養成長型課堂,強調素養培育的漸進性和持續性,突破傳統課堂對即時性學習效果的過度關注,轉而通過系統化的課程設計與實施,在學期或學年等較長周期內,通過系列化、結構化的學習活動,實現學生核心素養的漸進式提升。


      強化數據循證,畫好教研方式轉型的增長線


      智慧教育是實現區域教研大規模、整體性轉型的重要增長線。基于大數據的各學科、各學段數據,嵌入教研大模型中,通過課堂分析、循證教研、數據統整等流程,從人工聽評課走向全覆蓋的聽評課,為每個教師的專業成長畫像,推動教研從“基于經驗的歸納”走向“基于數據的分析”。


      現階段,人機聯研已經讓教研逐步走向大規模循證。第一,實現“一節課”的數據循證。聽、評、議課教研活動通過課堂實錄與課堂分析報告,利用智能語音識別技術、自然語言理解技術等,實現了教研活動從“記錄關鍵要素”到“記錄全過程”,從“人為經驗分析”到“大模型智能分析”的轉變。教研員與大模型相結合的人機聯研,實現了質性與量化相結合的循證教研,讓數據賦能常態教研活動成為現實。第二,實現“一節好課”的演進循證。數據賦能的改課流程與傳統教研不同,通過現狀診斷、現場改課、試講改進三環節,通過數據、教研員、教師三主體,讓好課實現“可視化”演進。在演進過程中,技術承擔數據采取、呈現、對比分析等功能,教研員承擔數據解讀、現場指導,教師則基于數據和聽評課結論,靶向改進教學。第三,形成“區域好課”的整體循證。教研員通過線上遠程聽課、評課,可以極大地增加聽評課的數量。隨著聽評課數量的增多,教研數據庫逐步形成,每位教師的常態課堂教學特點得以被科學地追蹤、診斷、分析,課堂教學的常模參數與課堂真實畫像逐步形成,“區域好課”的整體畫像將極大促進教學質量的整體提升。


      當然,循證教研不是讓技術取代傳統教研,而是讓技術成為教研員和教師科學評判并改進課堂的“尺子”和“鏡子”。循證教研的質量關鍵,還在于教研員和教師駕馭數據的能力。因此,加強教研員和教師的數字素養培訓也是循證教研的重中之重。


      推動組織變革,畫好教研協同發展的支撐線


      在教研轉型的過程中,除了教研內容、方式的變革,教研組織形態的變革也不容忽視。當前教研的主要組織形態依然是分學科、分學段、分年級推進,但隨著教育改革逐漸向縱深發展,大量綜合性、協同性教研的出現,迫切需要重新審視、優化、變革傳統教研組織形態,打破“小教研”的“一畝三分地”,構建“大教研”的協同生態。


      首先,要加大教研與科研的協同力度。2019年,教育部先后出臺關于加強教育科學研究與基礎教育教研工作的意見。基礎教育的科研與教研工作,需要在實踐層面“擰成一股繩”,整體發揮引領、驅動、支撐作用。從實踐探索來看,兩者的協同主要有兩條路徑,一是科研為理念引領、教研為實踐支撐的協同方式,即:以區域重大科研項目或重點課題為驅動,帶動全學科、全學段教研工作實踐創新;二是教研為業務主導、科研為學術支持的協同方式,即:以解決區域教研面臨的實操問題為驅動,科研為教研提供文獻梳理、專項課題支撐、專項成果宣傳等學術支持。


      其次,要加強跨層級與領域的協同力度。教研質量的提升離不開多主體協同,尤其是在教育、科技、人才體制機制改革統籌推進的大背景下,更應該發揮好區域教研聯結各層級、各領域、各地域的紐帶作用,讓教研成為區域教育的資源聚集地和“立交橋”。(作者:崔楚民,系北京市東城區教育科學研究院院長)


      轉自:光明日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35964

    www.色五月.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