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歸育人初心 中國高校方可縱橫一流


    來源:中國教育報   作者:李薇薇    時間:2017-07-10





      “中國的研究型大學,甚至是一流大學,能否在二三十年后培養出具有世界眼光的人才?”在很多國外學者看來,中國高等教育的硬件已居世界一流。但在人才培養尤其是本科教育質量上與國際一流水平相比仍有很大差距。


      我國高等教育要如何回歸人才培養之本位?高等教育現代化有哪些實現路徑?面向未來的人才培養模式又將如何創新?日前,2017年中國高等教育學會學術年會暨高等教育國際論壇在京圓滿落幕,但所商討的高等教育如何回歸育人初心并追趕世界一流大學之計,永不落幕且將繼往開來。


      回歸何處:本科教育征程未有窮期


      當前,我國各高校都在制訂“雙一流”建設計劃,推動高等教育跨越式發展。但高等教育發展中的如課程體系過于僵硬化、專業設置調整與市場需求脫節及應試教育影響嚴重等問題依然存在,原因何在?


      “‘重科研輕教學’在反饋報告中占比極大。”南京大學校長陳駿指出,當前大多數高校還未透徹認識到學科建設的根本目的是為人才培養創造優良環境,因而在學科建設中并未將教學放在首位;在師資隊伍建設中,教學仍處于科研從屬地位,很少有學校為開設課程引進頭銜教授;從教師自身來說,也沒有把主要精力用于教學。


      “立德樹人是‘雙一流’建設的核心任務,培養拔尖創新人才,需要高等教育回歸常識、回歸本分、回歸初心、回歸大學之道。”中國人民大學黨委書記靳諾強調。


      如何解決重科研輕教學之難題,使高等教育回歸教育教學育人之本?


      科教融合歷來是高校提倡和改進的方向,也是一體兩面的統一體。為此,中山大學一方面在本科培養方案中增設學術前沿和學術訓練課程,為學生提供更豐富、更前沿、更及時的學術養分。另一方面,在全校范圍內落實本科生導師制,要求所有重大科研創新平臺對本科生開放,逐步將本科生培養作為學校科研平臺建設的績效考核指標,并要求院系在第一課堂設置本科生科研訓練項目,進而促進科研與教學深度融合,以科研反哺教學。


      從教必育人,育人必從教。“在本科教學投入大幅度增加的兩年里,教師上講臺的比例從原來的69.7%增長到了85%。”中山大學校長羅俊介紹,教學督導現已做到本科生課堂全覆蓋,未來實現教授100%上講臺的愿望距離雖長但不遙遠。


      科教相長,是高等教育主體的回歸之道。課堂作為教育教學之載體,是高校育人育才的主渠道。打開國門看教育,美國一流大學教學改革的10年,有識之士高聲疾呼由重科研輕教學之風向教育教學回歸。于是,哈佛大學通識教育由重視能力培養變革為注重全球意識、適應社會及科學素養等理念的強化;斯坦福大學則通過通識教育和跨學科教育進行交叉性教學;布朗大學設置80個本科專業,鼓勵學生自主選擇,充分體現了課堂學習自主性等。


      第一課堂通過系統的知識學習,提高學生的專業素質,即“一專”;第二課堂通過豐富的活動及講座拓展學生多方面素質和能力,即“多能”。“通過第一課堂和第二課堂緊密結合,既使學生有一專之長,也能發掘其多維的發展潛能。”蘇州大學校長熊思東指出,回歸教育教學,還需第一、第二課堂協同推進。


      實現路徑:學科建設現代化潛滋暗長


      “學科建設水平的現代化是高等教育現代化的一項重要支撐,學科專業與經濟社會發展需求的吻合度是衡量高校學科現代化水平的重要標志。”中國高等教育學會會長杜玉波指出,一所大學辦得好不好,拼的就是王牌學科專業以及這些學科專業是否具有市場及前瞻性。如此,高等教育現代化的推進之路似乎有了方向指示牌。


      “高等教育和基礎教育的本質區別在于,高等教育和經濟社會發展是緊密的伴生關系。以往,高等教育更強調對經濟社會發展的基礎支撐作用,而現在則是支撐和引領并重。”教育部高教司司長吳巖指出,今后這一引領作用還將進一步凸顯。尤其當前作為國家戰略的“雙一流”建設正在積極推進中,高等教育現代化實現也尤為迫切。


      方向有了,能否落地是關鍵。吉林大學則緊緊抓住一流學科建設這一實現高等教育現代化的重點環節,優化學科布局調整,設計實施“雙一流”過渡期建設。目前該校已有11個學科領域在ESI進入全球1%行列,接下來還將進一步凝練學科建設方向,集中力量,在3—5年內打造10個左右的一流學科和學科群,進而通過發揮學科建設重點環節的關鍵作用帶動學科整體水平的提升。


      “學科是大學發展的基石,是教學、科研、師資等方面實力的集中反映。把握住學科建設就等于牽住了‘雙一流’建設的‘牛鼻子’,‘雙一流’建設就有了方向,中國高等教育現代化還會遠么?”吉林大學校長李元元問中有答,高等教育現代化實現路徑呼之欲出。


      當然,高等教育現代化的實質是以世界最先進的高等教育為目標參照進行發展。我國高等教育現代化還需在全球和區域視角及愿景下,利用全球化平臺實現跨越發展。


      目前,“一帶一路”不僅是沿線國家的經濟合作戰略,也是一項國際文化包容的命運共同體。如在巴基斯坦2025高等教育發展愿景中,將以中巴經濟走廊進行區域連接,傳播最先進知識和技術,不斷促進巴基斯坦高等教育現代化進程。


      “高等教育是一個模型,在全球及國家層面均有不同內涵,必須以國際視角審視高等教育現代化。”巴基斯坦高等教育委員會成員、巴基斯坦國立科技大學前校長穆罕穆德·阿斯加爾建言。


      面向未來:人才培養扎根中國融通中外


      大學的價值不在于教的內容,而在于大學活動及學生的交談與討論,或是幫助學生理解教學內容,實踐學習技能。


      “中國特色不應讓位于世界標準,我們的人才培養也不應讓位于其他國家的一流大學,要探索符合中國特色的人才培養模式。”北京大學副校長高松表示。


      扎根中國、融通中外、立足時代、面向未來,高等教育是要為學生未來奠定基礎。那么,面向未來的人才培養模式如何創新?


      交叉學科或跨學科人才培養不僅只是建立一個或幾個交叉學科項目,而是要從教學培養模式入手,構建一個多樣化、多模式及個性化體系,為學生提供更多選擇和流動自由。如北大依托元培學院,聯合了數學科學學院、生命科學學院等學科,促進學科之間特別是生命科學與其他學科之間的交叉融合,在于培養學識寬、基礎厚、適應力強且致力于科學的領軍人才。


      為此,北大還對各專業的人才培養方案進行較大的結構性改革,其中最重要一點是確定和凝練各專業所需的最低學分要求,允許學生自主選修學分,鼓勵學生進行跨學科學習和個性化學習。


      學科交叉的人才培養更重要的是人才培養理念和培養模式的創新。因此,理念上要把通識教育與專業教育相融合,從體制上打破院系之間的隔閡和學科之間的壁壘,促進學科之間的融合。


      作為高等教育內涵建設中重要內容的學科交叉人才培養模式,如何與世界范圍內的教育資源聯動?


      “對學生來說,我們如何提供更有意義的服務?分布在不同地區的學生,怎么為他們創造學生間的共通體?”澳大利亞查爾斯達爾文大學副校長馬丁·卡羅爾介紹,該校在進行人才培養時始終思考著這兩個命題。


      如此,就需要信息技術與學生學習深度融合。馬丁·卡羅爾介紹,如悉尼大學的學生和墨爾本大學及查爾斯達爾文大學的學生都在同一個空間,他們可以在信息技術構建的聊天室里互相分享知識并進行討論,以往必須要到校園的教室才能接觸的學習內容,通過信息技術實現了跨時空融合。


      當代大學生作為“互聯網原住民”,如何以他們樂于接受的手段和方式實現未來人才培養?“高等教育現代化需特別關注自主信息技術研發,使不同區域的學生通過技術手段不僅能完成聯合學習,學校還可以通過這些技術分析學生的學習足跡,記錄學習過程等。”中國高等教育學會副會長張大良指出。


      “注重‘互聯網+’教育手段,就有可能在未來人才培養模式上實現變軌超車。”吳巖認為,現代信息技術手段跨越時空限制,創造不同區域學生之間的聯動,而在聯動之下形成“學習社區”,教師角色也將由知識的傳遞者轉變成學習社區教練,幫助學生在學習社區中互聯與互動。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 教育部今年將完成對直屬高校直屬單位巡視全覆蓋

      教育部日前印發的《2017年黨風廉政建設工作要點及直屬機關任務分工方案》顯示,教育部黨組今年將對9所直屬高校和5家直屬單位進行巡視,在十九大召開之前完成對直屬單位、直屬高校巡視全覆蓋。
      2017-04-07
    • 高校自主招生熱度又增 考試更為多樣

      高考剛落幕,一大撥兒考生便奔赴各高校自主招生的考場。自6月10日起,清華大學、北京大學、中國人民大學等90所重點院校的2017年高校自主招生考試正式開幕。
      2017-06-12
    • 教育部發文 200家國際組織面向高校學生開放

      昨天,記者從河南省教育廳獲悉,日前教育部下發了《關于促進普通高校畢業生到國際組織實習工作的通知》 ,其中明確, 200家國際組織和400余條崗位信息向高校學生開放,進入國際組織實習,最長可保留兩年學籍,并可納入推免體系。
      2017-07-20
    • 21所地方高校入選2017年度國家“111計劃”

      日前,國家外國專家局和教育部正式公布了2017年度地方高校“高等學校學科創新引智計劃”(即“111計劃”)立項名單,濟南大學“先進水泥基材料學科創新引智基地”、上海大學“現代冶金與材料學科創新引智基地”等21所地方高校...
      2017-08-11

    熱點視頻

    第六屆中國報業黨建工作座談會(1) 第六屆中國報業黨建工作座談會(1)

    熱點新聞

    熱點輿情

    特色小鎮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03583

    www.色五月.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