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體育的農村小學語文老師:足球讓留守兒童自信


    來源:新京報   作者:王煜    時間:2017-07-25





      塵土飛揚的黃土地上,一群年齡各異、身高懸殊的孩子,追逐著一只足球,奔跑、傳遞、射門。黃土高原特有的腮紅,與身上穿著印有“河口小學”的隊服相映成趣。在“球場”的一邊,一名中等身材、面色黝黑的中年男子,目不轉睛地觀戰。


      他的名字叫呂少武,是甘肅省隴西縣永吉縣河口小學的語文老師,也是兼職體育老師。2014年,身為足球愛好者的呂少武,將足球引入到這所一共只有50余名學生,多數為留守兒童組成的鄉村小學。三年后,在隴西縣小學生足球比賽中,這支“語文老師教出來”的球隊,獲得了第三名。


      7月23日晚,由全國中小學體育教學指導委員會等共同舉辦的“全國小學體育活力校園優秀案例”評選結果在北京揭曉,呂少武的鄉村足球隊在列。


      一支由語文老師帶出來的足球隊,成為全國范圍內的“推廣案例”,在這背后,呂少武功不可沒。而他本人也因這種原本出于無奈而選擇的“跨界”,成為焦點人物。昨日在接受新京報記者采訪時,他說,足球讓留守兒童自信,是“通往外部世界的鑰匙”。


      “曾想著早點離開這里”


      新京報:怎么稱呼你,語文老師還是體育老師?


      呂少武:我是漢語言文學教育專業畢業的,當了十年的語文老師,最近三年也在帶體育課程,當足球教練。可能是我長得比較黑,所以看起來更像體育老師。怎么說都可以,教語文的體育老師,教體育的語文老師,都行。


      新京報:什么時候開始在河口小學教書?


      呂少武:我是2007年參加工作,先是在半山腰的一所村小教書,三年之后調到了山腳下的河口小學,到現在已經七年。


      新京報:作為一名生長在縣城的老師,剛到農村學校時感覺怎么樣?


      呂少武:我出生和成長都在縣城,雖然不是富裕家庭,但還過得去。參加工作之前,也沒有農村生活經歷。所以剛到這里的時候,那種城鄉差距一下子讓人心都涼了,沒想到這么艱苦。


      我是自己從縣城騎著摩托車來報到的,一路都是土路,常常走錯。學校里沒有自來水,與村民放養的牲畜喝同一口泉水,有時候都能看到水里的糞便。校內手機沒信號,要自己找有信號的地方,一般是在墻角,然后找到了就不能亂動。這樣下來,手機都快成固定電話了。


      新京報:學校的情況是什么樣的?


      呂少武:學校在隴西縣的東南邊,一條山腳下的公路旁,磚木結構的平房,沒有體育設施。全校10個教師,6個班級,一共五十多名學生。比較大的班級有十一二個學生,小的班只有六七個人,都是附近三個村子里的小孩,平時走路上學,最遠的單程要40分鐘。


      新京報:現在的工作節奏怎么樣?


      呂少武:每天早上6點多起床,然后上班路上大概40分鐘,晚上6點多回家。每天在學校呆將近12個小時。每周差不多20節課,每天早上兩節語文課,然后體育課一周7節,還有一兩節的社團課。總體來說,課時量比城市的老師多一倍。


      新京報:曾經想過離開農村學校嗎?


      呂少武:有啊,剛來的時候,就想著早一天能把自己調出去,早點離開這里。但是呆著呆著,覺得自己很適應農村的生活。這里人很單純,孩子也很簡單,很真實。有感情了,哪怕條件差一點,也想一直呆在這里。


      “語文老師兼任足球教練”


      新京報:你自己對足球很感興趣?


      呂少武:4歲多那年,我的爺爺去世,5歲多時爸爸又去世。從那以后,我整個人就變得內向,有點自卑。后來有一次,我被同學叫去踢足球。在球場上,表現很努力,后來我發現,自己的勇敢得到了別人的認可。從那時起,我就找到了足球的樂趣。


      新京報:足球是怎么與農村學生產生聯系的?


      呂少武:其實之前,足球一直是我的個人愛好而已。2014年,我參加定西市的足球比賽,結果膝蓋受傷,韌帶斷了。從醫院回學校后,我進行了一些康復訓練。有一天在學校抱著球踢,因為腿腳不方便,踢飛了。當時,現場有很多學生爭先恐后地撿球。我突然想到,可以和學生一起踢球,我當他們的教練。


      呂少武從網絡上買了一些裝備,在簡陋的場地上訓練學生。受訪者供圖


      選擇足球,另一個原因是,足球算是三大球里,對場地和器材要求最低的,也是條件艱苦的農村學校唯一一種可以教的球類。


      新京報:學生們此前沒有接觸過足球?


      呂少武:可能通過一些動畫片,知道有“足球”這種運動,但是從來沒有參與過。我們農村學校,至今沒有一個專職的體育老師,運動器材也不全,在此之前,學生也沒有機會去接觸足球。


      新京報:足球所需的場地和器材怎么解決?


      呂少武:我把自己想法跟校長說了,商量了一下場地問題。學校旁邊有一塊地,原來是一些女老師用來種菜的,后來荒廢了,可以用來作為足球場。然后,我們全校師生一起動手,學生用鏟子,老師用鐵鍬,花了一天時間把地平整。雖然簡陋,但是場地的問題就這么解決了。


      足球和一些訓練設備,是在網上買的,花了四百多元,買了兩只4號足球和6個障礙標志筒。


      新京報:沒有專職教師,怎么開展訓練?


      呂少武:沒有教材,從網上下載一些教學視頻,在教室里看,一個畫面一個畫面地分析。沒有專職教練,我就來兼任。傳球和高球這些,一項一項地練,慢慢摸索。休息的時候,就講一些球星勵志的故事,告訴學生,要想成功,就要付出比常人更多的艱辛和努力。


      新京報:語文老師教的體育,成果怎么樣?


      呂少武:今年的隴西縣小學生足球比賽,全部十二支參賽隊伍,我們學校的球隊獲得第三名。我們學校是第一次參加,獲得了第三名。農村孩子能到這樣的名次,真的不錯了。明年爭取第二,三年以后要得冠軍,我有信心。


      “足球讓學生站得更高”


      新京報:在你看來,農村和城市學生有什么不一樣?


      呂少武:自信,主要是自信的程度不一樣。我去觀摩縣城里學校間的足球比賽,發現城市學生很活躍,敢說敢玩,同樣的場合,我們的孩子都不敢說話。


      這個差距是因為,我們學校的學生,相當一部分是留守或者半留守兒童。大部分是爺爺奶奶或者媽媽在家看著。家長中不認識字的很多,回家以后沒有人教育,都依賴學校和老師。所以出門以后,膽子特別小,怕生。


      新京報:足球能給農村學生帶來改變嗎?


      呂少武:這算是我的意外發現。踢了足球以后,學生自信多了,臉上有了笑容。學業上,做作業不需要特別叮囑,都能準時完成。我們球隊有個學生,平時考試分數都是個位數,每天垂頭喪氣,在學校混日子的那種。踢球后,這個孩子臉上有了笑容,學習上也有了主動性。


      新京報:對于這些學生來說,足球意味著什么?


      呂少武:對于農村學生來說,足球是一把打開外部世界的鑰匙。通過參加比賽,他們有機會打開眼界,找到快樂和自信,以后能夠站得更高。


      新京報:作為“教體育的語文老師”,怎么看待自己走紅?


      呂少武:我是一個愛足球的中文系畢業生,“教體育的語文老師”,聽起來有些調侃,但是這就是我們學校的真實情況。可以說,遇到這些孩子們,我挺幸運的。出名對我來說,跟以前沒什么區別,我還是一天吃三碗飯,還是一個普通教師。


      新京報:未來有什么心愿?


      呂少武:我沒有經過專業訓練,希望有一個機會,能夠得到體育方面的培訓機會,自己多學一點,不至于耽誤孩子。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 語文教材編者還可以更“較真”

      語文不是歷史,但也要守住真的底線。我們期待,教材編者能夠更“較真”,對涉及史實的內容摳得更細。畢竟,如果連我們的教育都是虛假的,又怎能指望構筑出真誠的靈魂?
      2017-03-24
    • 農村學前教育:不可忽視的“最短板”

      進入新世紀以來,國家高度重視學前教育事業發展,學前教育事業發展取得了長足的進步。《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提出,到2020年“基本普及學前教育”的發展目標,同時指出要“重點發展農村學前教育”。
      2017-03-23
    • 大學畢業生創業調查:近四成創業者為農村家庭背景

      大學畢業生創業調查:近四成創業者為農村家庭背景

      麥可思研究院近日發布的一份調查報告顯示,近五年來,中國大學生創業比例平穩上升,近四成選擇創業的大學畢業生為農村家庭背景,超過七成畢業即創業的大學生選擇留守在家鄉省份創業,而教育、零售等則是他們創業的主要領域。
      2017-09-15
    • 社會輔導機構的“老師”也是老師

      據媒體報道,中國教育學會日前為首批121名通過輔導機構教師專業水平等級認證的高級教師頒發證書。
      2017-09-13

    熱點視頻

    第六屆中國報業黨建工作座談會(1) 第六屆中國報業黨建工作座談會(1)

    熱點新聞

    熱點輿情

    特色小鎮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03583

    www.色五月.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