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等教育界人士呼吁教育回歸“育人為本”


    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   時間:2020-11-19





      中國工程院院士李培根、上海紐約大學創校校長俞立中等多位高等教育界資深人士在近日舉行的一場行業會議上紛紛表達了對教育功利化問題的關切,呼吁中國教育回歸“育人為本”的初衷。


      “我認為很大的問題就是我們講技術、講什么東西,但是我們真的沒有教學生的就是怎么去關注所生活的世界。”中國工程院院士、華中科技大學原校長李培根14日在成都舉行的2020亞洲教育論壇年會上說,以工程教育為例,現在太強調迎合市場需求,而真正重要的研究往往是“市場上還不存在的東西”。在他看來,教育功利化是中國不乏增量創新、而缺乏原創的根本原因。


      多位與會代表認為中小學的應試化傾向嚴重阻礙了創新精神的培養。太原理工大學黨委書記鄭強以瓷器的生產過程比喻從幼兒園到大學的人才培養過程,指出超綱、超前教學是典型的揠苗助長,不但培養不出優秀的人才、還扼殺了學生的潛能,造成無可挽回的損失。


      “幼兒園非得上小學的內容,小學階段非得上中學的內容,中學階段恨不得把大學的課程都上了。”鄭強列舉了當前教育領域存在的問題,并指出一切的教育都是育人為本,唯有依靠正確的教育理念,才能培養出真正的創新人才。


      多位專家指出,要回歸教育“育人為本”的初衷,就需要讓學生充分地自由發展和關心所生活的世界。


      上海紐約大學創校校長、華東師范大學原校長俞立中認為,教育固然有社會功能,但教育的首要功能和本質仍然是人的發展,“人的發展是在自由探索、自由成長的過程當中來培養孩子的社會責任感和他對人類發展的責任感。”


      俞立中指出,近幾年復雜多變的國際局勢和今年的疫情影響凸現了全球視野的重要性。人們需要認識到世界的文化多元性,更需要認識到人類的共同之處,需要攜手應對全人類面臨的各種復雜問題。全球教育就是讓學生打開視野,認同多元文化,積極參與全球復雜問題的解決,提升學生的適應能力,獲得更多的幸福感。


      “教育要體現自由選擇并承擔責任。我們當前教育的模式,我認為有一些東西還是需要我們去思考的,更重要的應該是從人的意義、人存在的意義上面去理解教育。”李培根說。(記者王迪、袁秋岳)


      轉自:新華社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35964

    www.色五月.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