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多個申城住宅小區實現地庫“信號自由”


    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   時間:2024-12-24





      2023年、2024年,通過市區協同、部門聯動、政企合作等方式,上海全市已累計完成4715個住宅小區地下車庫的信號覆蓋工程。


      沈建中老伯退休后從市區搬到了松江區陳春路的象嶼怡庭小區。這里空間開闊、環境幽靜、鄰里友好,很適合他和老伴。唯一困擾他的地方在于,一到地下車庫就“失聯”。“以前,一進車庫就沒信號,電話打不通,微信發不了,導航用不了。現在,進了地庫手機信號很好,我們居民很滿意。”沈老伯說。


      遇到緊急情況需要打電話,手機卻沒信號;購買了智能汽車,開進車庫沒有信號導致智能充電樁和車載多媒體無法正常使用……這些數字時代的“急難愁”問題正逐步得到改善。2023年、2024年,上海市連續兩年將“住宅小區地下車庫移動通信網絡覆蓋工程”列入為民辦實事項目。這一舉措不僅極大地提升了居民的生活品質,也為城市的信息化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擁抱數字化,“信號盲區”成短板


      沈老伯開車回小區時,老伴一般會先在自家樓棟前下車,他則把車開到地庫,但老伴經常把東西落在車里,“我剛開進車庫,她就打電話提醒我把東西帶回家里,卻怎么都聯系不上。我經常開車去市區,在地下車庫也不能用導航。”


      地下車庫失聯問題是困擾很多居民的普遍性問題。比如,有居民反映,以前早高峰送孩子上學,由于地下車庫信號弱不能提前掃碼支付停車費,停車場的閘機口就會排起長隊,很耽誤時間。有的地下車庫裝了非機動車充電樁,方便居民安全充電,但地下車庫信號不佳,居民只能掃了碼跑到地面去找信號,付好費再跑回充電,來回折騰。


      不少購買了智能汽車的居民,更是受到地下車庫沒有通信信號的問題困擾,諸多車載應用無法正常使用,明明是智能汽車卻變“傻”了。


      對小區管理方來說,地庫信號失聯也痛點不少。比如,怡庭小區的地下車庫安裝有水箱和一些監控設備,維修人員需要定期巡檢、維護,但工人一進地庫就失聯,遇到一點問題就要跑上跑下,非常麻煩。如果出現什么狀況,不能及時聯系也存在一定的安全隱患。


      地下車庫空間通信信號盲區,不僅影響著居民的通信體驗,還會帶來各種安全隱患,已成為城市數字化轉型發展的短板。沈老伯所在的象嶼社區分為一期象嶼怡庭跟二期象嶼欣苑2個小區,各有1個機動車庫,共1000多個車位。“這幾年住戶越來越多,矛盾越來越突出。”


      從2023年開始,“住宅小區地下車庫移動通信網絡覆蓋工程”列入為民辦實事項目。“我們從2023年開始為象嶼社區解決地下車庫信號問題,經過多方努力,2個地下車庫實現了移動信號的全覆蓋。”上海移動松江分公司網絡部經理丁杰介紹說,目前,基于上海移動手機網絡的各類應用,在該小區地下車庫暢通無阻,比如,語音通話、手機上網、充電樁聯網、車聯網應用等。


      目前,松江區已經實現了住宅小區地下車庫信號全覆蓋,有的車庫還覆蓋了5G網絡,讓居民在地下空間也能享受到媲美地面5G的上網極速感。


      協調加科普,給居民吃“定心丸”


      很多市民反映地下車庫信號差的問題,但運營商進場施工時也會遇到不少阻力。一些居民擔心輻射傷害健康,反對在室內加裝基站;物業擔心進場施工不便管理……如何達成一致、推進工作?


      “真正施工時間不長,但前期溝通、協調花了很長時間。”丁杰介紹說,上海移動與居委會、物業建立了聯動機制,多次召開方案介紹及溝通協調會,并且走訪相關業主開展答疑及科普宣傳。溝通工作主要集中在兩方面,一是打消居民的顧慮;二是盡可能減少施工給小區帶來的影響。“我們會制作一些科普小冊子到居民樓發放,對一些有疑慮的居民,點對點挨家挨戶拜訪,上門做好溝通解釋。”


      象嶼怡庭與象嶼欣苑兩個小區所屬的華嶼居民區書記龔蓮介紹說:“有的居民擔心會產生額外的開銷,我們會解釋,不會動用小區的維修基金,不需要居民增加支出;有的居民害怕有輻射,我們就和移動的技術人員一起向居民科普,讓居民對電磁輻射有更加科學、全面的認識。”其實,手機距離移動通信基站越近,手機在使用過程中對通話者的電磁輻射量越低。“科普也講究方法,講標準講數據往往沒什么用,我們跟居民說,基站輻射遠小于家用電器。又比如,樓頂上裝的基站天線,發射信號主要是朝前方發射,對樓下的輻射反而較小。這么一說,很多居民就懂了。”


      從施工上說,兩個車庫不連通,加上小區內部管孔資源有限,光纜資源的連通是整個建設過程中最大的難點。丁杰介紹:“沒有辦法利用已有管道鋪設光纜,必須重新安裝管道,實現兩個小區的光纜連通,需要開挖地面道路。我們跟物業反復討論,多輪修改方案,邊挖邊恢復,以最快速度完成施工。在施工區域設置警示牌,聯合物業、社區志愿者到現場做巡查、提醒。另外,安裝的天線等設備盡可能融入小區景觀,外觀小巧,不突兀。”


      24小時對接,帶動“解決一類事”


      實際上,沈老伯所在的小區,過去地面信號也不太好。“我經常跟兒子打電話,打著打著就沒信號了。”沈老伯說,現在老年人對信息服務的需求也越來越多,看新聞、看視頻、用社交軟件,都需要網絡保障。也有一些市民家里不裝寬帶,在家里也用手機上網,對住宅內的移動通信信號需求很大。


      實事項目實施過程中,上海移動團隊充分結合住宅內4G、5G信號優化需求,以“地下”帶“地上”,實現小區內信號全覆蓋,從“辦好一件事”到“解決一類事”,落實網格化服務,安排專屬網格經理與社區對接開展各項便民服務,最大程度解決數字時代的群眾“急難愁”問題。


      比如,為居民提供網絡檢測升速、套餐答疑解惑、業務快速辦理等服務;在居委會的牽頭下,定期開展“數字為老”服務講座,指導社區老人使用智能手機;不定期開展反詐與網絡安全宣傳工作,開展防電信詐騙講座活動,幫助居民提升電信網絡詐騙的防范意識等。負責松江松南區域網格化服務的何明說,象嶼社區的老年住戶多。“老年人用網絡最害怕被騙,他們收到一個鏈接就會來問我們,這個鏈接能不能點,里面的內容可不可信。我們也力求把服務做得再細一點,只要有通信方面的問題,我們24小時對接。”


      運營商也各顯神通,自我加壓,推進住宅小區地下車庫、地面住宅內的4G/5G協同移動網絡及小區寬帶的同步建設。比如,上海電信在解決車庫信號覆蓋問題時,還應用了智慧照明系統。在一些購物廣場和商務樓宇的地下車庫,燈隨車動、車來燈亮、車走燈暗,雷達感應到有車過來時,前方燈光亮度上調,車輛通過后,后方燈光亮度自動降低,實現潮汐照明,節能效果也十分突出。


      【相關鏈接】


      多方聯動,辦好實事


      從“地庫失聯”到“信號滿格”,松江象嶼社區只是一個縮影。為了加快項目落地,市經濟信息化委員會聯合市通信管理局、市房屋管理局組建調研團隊,深入施工一線調研項目進展情況;與各區組建工作專班,專項解決推進過程中的難題;組織電信運營企業,對目標住宅小區現場查勘,并根據每個小區的特點,為每個小區量身定制施工方案,做到“一小區一方案”,為居民提供高質量的網絡服務,從而將實事做實、好事辦好。


      各區政府在推動實事項目過程中,也結合各區實際,創新工作方式方法。比如,強化區—街鎮—社區聯動,小區居委會、業委會、物業“三駕馬車”聯動。街鎮成立黨員志愿者服務隊,協同運營商逐一開展點位檢測和科普宣傳。通過黨組織搭建溝通平臺,業委會、物業公司共同參與基站選址、電費支付等工作,將難事變為實事。(記者 葉薇)


      轉自:新民晚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35964

    www.色五月.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