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廣西應急管理協會公布第二屆安全科學技術獎獲獎名單,由廣西建工第一建筑工程集團有限公司第二分公司報送的成果《120米核心筒外附鋼管混凝土斜弧柱雷達塔整體關鍵技術》榮獲科技進步獎三等獎。這一榮譽既是對項目團隊技術創新能力的肯定,也是對廣西建工一建集團博士工作站創新平臺工作的認可,充分展現了產學研深度融合的強大生命力。
獲獎通知
【技術攻堅】129米鏤空雙曲鋼塔建造方案突破
荊州新一代天氣雷達遷建項目是廣西建工一建集團二分公司承建的重點工程,總建筑面積5875.83平方米,地上38層,建筑總高度達129.4米。項目采用鋼管混凝土柱框架--核心筒結構,其獨特的雙曲線造型給施工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挑戰。
核心筒截面為同心圓環形,外徑恒為15.6米,內徑從底層的13.0米漸變至頂層的14.8米。12根鋼管混凝土斜弧柱沿核心筒外側均勻布置,傾角從底部的19.22°逐漸變化至頂部的36.89°,形成中部收緊、兩端伸展的優美曲線。鋼管外徑從1450毫米漸變至500毫米,壁厚從16毫米減至8毫米。這種復雜的結構和精密的參數對施工精度以及安全控制提出了極高要求。
面對這一"高大難新"工程,廣西建工一建集團博士工作站牽頭組建了由研究生導師、教授級高工、博士和碩士組成的科研團隊。科研團隊創新性地提出了"大口徑斜弧鋼管吊裝-拼接-焊接施工技術""超高聳異型塔樓核心筒混凝土變截面滑模技術"等多項關鍵技術,為項目安全施工提供了堅實保障。
項目全景
【高空防護】"凹"字型懸掛平臺專利技術防護
項目最大的安全挑戰來自高空作業環境的復雜性和危險性。科研團隊創新設計了一種可懸掛于斜弧柱上的"凹"字形鋼結構施工平臺,通過凹口"吃進"斜弧柱,再用活動門封閉凹口并鋪上腳手板,形成夾緊斜弧柱的回廊。這種設計不僅確保了百米高空作業的安全,還為工人提供了充足的操作空間。這項創新技術已獲得國家實用新型專利授權,并在廣西建工一建集團其他高空作業項目中得到推廣應用。
"凹"字形鋼結構施工平臺
【核心筒施工】"加襯模法"實現5次變截面滑升
針對核心筒墻體厚度沿高度變化5次的技術難題,科研團隊研發了"超高聳建筑核心筒多次變截面滑模施工技術"。該技術采用"加襯模法",在滑升經過變截面處時,在已有的內圈模板中嵌入若干塊模板,使內圈模板尺寸發生相應變化,實現核心筒"外直內擴"的變截面效果。該技術的應用大幅縮短了工期,減少了高空作業風險,有效節約了施工成本。
變截面處"加襯模法"施工
【數字預控】BIM模擬達成塔吊"零碰撞"施工
項目充分利用BIM技術進行施工全過程模擬,提前發現并解決了塔吊安裝、施工電梯布置等可能存在的安全隱患。科研團隊通過BIM軟件模擬,精準策劃了塔吊和施工電梯的安裝位置,避免了塔吊附墻桿件與斜弧柱的碰撞問題,實現了各構件之間安裝"零返工""零碰撞",做到一次成活,不僅提高了施工效率和質量,更有效預防了安全事故的發生。
軟件模擬施工
【產學研融合】博士工作站孵化300萬效益技術包
荊州新一代天氣雷達遷建項目的成功實施,不僅為氣象觀測提供了重要基礎設施,更通過技術創新推動了建筑施工安全水平的提升。廣西建工一建集團博士工作站作為校企協同創新的重要載體,依托廣西大學在結構工程領域的理論優勢和一建集團豐富的工程實踐經驗,打破了傳統產學研合作的壁壘,實現了"理論研究-技術開發-工程應用"的全鏈條創新。廣西建工一建集團博士工作站既是聚焦技術攻關的科研平臺,也是培養復合型人才的重要基地。通過項目實踐,博士工作站培養了一批既懂理論又懂實踐的工程技術人才,為企業創新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人才支撐。
截至目前,該項目已獲評廣西真武閣優質建設工程、廣西鋼結構精品工程等榮譽,獲得國家實用新型專利授權2件,發表學術論文5篇(其中中文核心4篇),獲批自治區級工法2部、企業級工法3部,獲得中建協全國QC一等獎成果1項、自治區"八桂杯"BIM技術應用大賽三等獎1項。這些成果已在廣西建工一建集團多個項目中得到成功應用,累計節約施工成本超過300萬元。
部分榮譽證書
從荊州雷達塔的巍然矗立,到安全科技獎的榮譽加冕,廣西建工一建集團以科技創新生動詮釋了"品質源于責任,誠信創造價值"的發展理念。展望未來,廣西建工一建集團將繼續深化"產、學、研、用"一體化合作機制,依托博士工作站等高端平臺,在超高層建筑、大跨度空間結構等前沿領域的施工安全技術方面持續攻堅突破,在"科技興安"的道路上,以創新之筆,不斷續寫建設安全的新篇章。(廣西建工一建集團 黎耀財)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