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智能化引領建筑業高質量發展


    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   時間:2025-08-08





      發展智能建造,是建筑業轉型升級的重要舉措,也是有效拉動內需、培育經濟增長點的有力抓手。近年來,多地開展智能建造試點,強化數字技術應用和平臺賦能,拓展應用場景,完善智能建造產業生態,探索建筑業轉型發展新路徑。


      加大技術創新


      聚焦傳統建筑業提質升級,各地以科技創新引領智能建造,推進產業數字化轉型和高質量發展。


      混凝土試件自動運輸,振動成型設備自主運轉,智能機械臂快速夾取搬運……在安徽合肥軌道線網控制中心混凝土智能試驗室,從混凝土拌合物到混凝土制品,全流程無人化、智能化已成為建筑行業發展新趨勢。


      中鐵四局工程技術公司總工程師另本春介紹,企業自主研發出國內首個全流程無人化混凝土智能試驗室成套工裝設備系統,融合軟件控制系統、堆垛機、AGV小車、智能機械臂、智能抗壓系統等現代技術,構建成型、脫模、養護和抗壓檢測四大核心模塊,實現全鏈條自動化。


      混凝土制作不再是汗流浹背的體力活。另本春說,依靠智能系統實現24小時無人化連續作業,既解決制造過程中工人安全性問題,又保障產品品質和一致性,提升了生產效率。


      在湖北荊州李埠長江公鐵大橋北岸索塔項目施工現場,兩座索塔像巨人雙臂一樣,將鋼索緊緊拉住,讓橋面平穩地吊在50米高空。新一代輕型智能造塔機,正是施工方中建三局為該橋量身打造的造塔利器。該造塔機由內外頂升平臺組成,涵蓋支撐、框架、模板等系統及智能設施,隨索塔主體節段攀升,猶如一個空中的智能移動工廠,工人在其中開展流水線作業。


      “通過優化平臺結構,裝配率達90%,框架部分可以像搭積木一樣,在地面進行預拼裝,有效規避高空作業風險,安裝時間縮短30%,自動化水平大幅提升。”中建三局荊州李埠長江公鐵大橋項目經理何承林說。中建三局研發團隊運用北斗定位、遠程傳感、人機交互等前沿技術,以工程三維模型為藍本,打造了新一代造塔機的操作系統——橋梁智能建造云平臺,可以把大橋索塔施工實時狀態全方位、無死角可視化呈現,即使不在項目現場,操作人員也可遠程啟動操作。


      作為國家首批智能建造試點城市,湖南長沙打造BIM(建筑信息模型)設計、數智工地、柔性智能生產、綠色農房及智慧排水等五大研發中心,以科技賦能建筑全生命周期。長沙以市場需求為導向,依托龍頭企業技術優勢,打造8個串聯協同、資源共享的通用型市場數智平臺,為建筑行業轉型升級注入強勁動能。


      拓展應用場景


      在智能建造試點推廣實踐中,各地大力拓展豐富應用場景,推動智能建造和建筑工業化協同發展。


      在由中建五局承建的湖南大學科創港校區(一標段)項目現場,隨著技術人員一聲“啟動”指令,四輪激光地面整平機器人如同訓練有素的工匠,沿著預設軌跡勻速滑行,有條不紊地進行整平作業。


      “機器人施工較傳統人機配合模式,效率提升2倍至3倍,人工成本節約60%以上。”該項目技術總工劉銘說,“項目還通過AI無人機、AI高位攝像頭安全隱患識別系統、智能安全帽、三維群塔防碰撞系統等‘黑科技’,將事故率降低20%,隱患識別效率提升50%。”


      在主體結構施工中,智能建造技術大顯身手。據劉銘介紹,該項目應用中建五局自主研發的柔性智能建造平臺,具備工程數字設計、智能生產施工、裝配式建造和質量管理等數字化管理能力。項目建設包含24棟造型復雜的Y型柱結構、12棟異型穹頂、大跨度弧形曲面施工,通過BIM技術進行三維建模定位,提前30天進行施工預演,施工效率提升30%。


      在合肥高新區科創產業園一期項目建設現場,14.4萬平方米幕墻施工,復雜多變的造型對精度提出嚴苛要求。項目承建方中國能建建筑集團項目經理蔡吳和說,結合工地實際,利用BIM技術進行碰撞檢測、深化設計、節點模擬與板塊優化等,在虛擬空間中反復推演,確保每一塊材料物盡其用,確保工程高標準建設。


      人工智能、傳感技術還廣泛應用到機械、人員穿戴設施、場地進出關口等各類物體中,強化對施工現場的全面感知和實時互聯,實現項目管控可視化、動態化、智能化。


      “智能裝備離不開數字驅動,關鍵要打通設計、施工、運維各環節‘孤島’。”中建三局副總經理、中國建筑先進技術研究院院長王開強介紹,該局先后組建5個研究院開展科研,用數據貫穿智能建造全鏈條。各專業設計師在云端實現數據協同,形成數字模型;智能工廠收到數字模型生成的生產任務,自動化生產構件;毫米級精度的構件被運輸到施工現場,經由造樓機、造塔機等智能裝備完成組裝;房子竣工后,數字模型一起交付,為設備故障監測維修等后期運維提供支撐。


      完善產業生態


      智能建造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各地從政策支持、標準制定、人才培育、產業集群建設等方面發力,不斷完善智能建造產業生態。


      安徽把握智能建造試點契機,提供政策資金支持激勵智能建造項目和企業;打造產業集群,推動企業數字化轉型和智能工廠建設,支持關鍵核心技術攻關;鼓勵高校增設相關專業,加強專業教育與政企合作,培養智能建造相關人才,推動產業鏈、人才鏈、創新鏈深度融合。


      當前,安徽正構建全產業鏈智能建造產業體系。計劃到2030年末,打造不少于100個智能建造試點項目,培育不少于20個智能建造產業基地,全省裝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面積比例不低于50%。同時,依托中國建造(安徽)互聯網平臺,推廣綠色建材集采、住房業務辦理及數字化監管,推動平臺與數字住建融合。


      長沙具備工程機械與智能制造的雙重優勢,依托三一筑工、遠大住工、鐵建重工等鏈主企業,聚焦裝配式建筑、數字施工平臺、建筑機器人、綠色建造技術等重點方向,形成較強的集成能力與技術優勢。此外,長沙從發展戰略、產業模式、市場體系、保障機制4個方面謀劃,構建完善智能建造產業體系。


      標準引領,對于智能建造規范健康發展具有重要意義。湖北率先發布《智能建造評價標準》《住宅建筑模數化設計導則》,搭建智能建造BIM云平臺,為行業管理部門提供全流程數字化行政審查與監管服務,為行業企業提供全周期BIM應用服務。長沙發布全國首個針對智能建造產業鏈的統計標準體系《智能建造產業鏈(長沙)行業指標體系及核算指南》,通過7張標準化表格,實現從企業運營到產業動態的全維度監測,給智能建造產業裝上“標尺”。


      智能建造潛力巨大。各地正加快推動建造方式轉型升級,進一步促進建筑業向數字化、智能化、低碳化方向邁進。(記者 董慶森 梁 睿 李思隱 謝 瑤)


      轉自:中國經濟網-《經濟日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35964

    www.色五月.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