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8日,“2025 運河牡丹文化周——牡丹產業創新交流研討會”在通州區一方健康谷圓滿舉行。作為“潮運東方 國色芳華——2025運河牡丹文化周”活動的其中一環,此次活動由通州區委宣傳部、通州區文化和旅游局指導,漷縣鎮人民政府主辦,華順德國際文旅承辦。來自政、產、學、研各領域的權威專家和行業領袖,聚焦“運河牡丹產業創新與國潮經濟新范式”,圍繞牡丹生物科技成果轉化瓶頸及突破路徑、科技賦能牡丹文化傳播創新應用等核心議題展開深入探討。
聚焦科技賦能,突破產業發展瓶頸
北京林業大學園林學院教授、牡丹國際研究院院長成仿云深度剖析北京牡丹發展潛力,指出漷縣鎮以運河串聯北京、洛陽、菏澤的文化脈絡,具備獨特優勢。借助科技力量推動牡丹在化妝品、康養、藥用等領域的開發,同時弘揚牡丹“包容精神”的文化內核,打造全新生活方式,助力北京成為中國牡丹的展示窗口。
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員、芍藥科多樣性與種質創新團隊負責人舒慶艷指出科技對牡丹文化傳播的支撐作用,倡導將科研知識轉化為科普內容,深入挖掘牡丹的中藥文化,并利用技術實現牡丹四季開放。在產品開發方面,她建議通過廢料深加工降低成本,例如將牡丹應用于飼料添加、從種殼提取抗衰老成分等。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副研究員徐文忠則指出,芍藥作為牡丹的“近親”,在中藥材、化妝品等領域具有廣闊前景,其雜交技術可拓展牡丹產品的多樣性,提升產業鏈附加值,助力牡丹生物科技產業化進程。
創新文旅融合,打造“運河牡丹”超級IP
在探討科技重塑文旅體驗及 “牡丹 + 運河”IP 聯名策略時,專家們紛紛提出前瞻性觀點。山東省菏澤市牡丹發展服務中心副主任劉繼國分享了菏澤牡丹產業化經驗,談及運河牡丹,他認為其林下種植頗具特色,建議打造林下康養牡丹示范地。同時應深度挖掘北京本地及南北運河文化,與菏澤打造黃河牡丹文化形成呼應,打造運河牡丹文化 IP,開發系列文創產品,促進產業發展。
東北財經大學旅游與酒店管理學院黨總支副書記、院長韻江提出牡丹文旅需疊加“審美+功能+傳播”多維資源,破解季節性短板。中國傳媒大學文化產業管理學院文化產業管理系主任楊劍飛指出運河文化與牡丹文化的結合需強化“水木共生”的敘事,通過數字文創、影視聯名等形式塑造年輕化、國際化文化符號,激活文旅消費新動能。中國傳媒大學文化產業管理學院副教授朱敏表示,通州運河牡丹園應著重挖掘其獨特的歷史文化底蘊,與其他著名牡丹產地形成差異化發展,未來應聚焦多元化旅游產品和服務的開發,滿足不同游客群體的需求。北京物資學院大運河研究院專家、綠潮工作室創辦人朱群芳教授提出,應以牡丹園植物群落為基礎,優化花期連續性和多樣性,融合大運河文化、牡丹文化與康養文化,聚焦服務“一老一小”,打造集科普研學、康養生活、林下經濟于一體的文旅融合示范區,構建副中心具有IP影響力的文旅新地標。
分享實踐經驗,探索多元發展路徑
企業代表們從實踐角度分享了在文創、化妝品等領域的經驗。陜西村上文旅集團董事長、陜西袁家村核心團隊負責人郭強提出“文旅+產業+合作社”模式,打造集研學、康養、消費于一體的“鄉村生活綜合體”。華藍瑞兆文旅執行董事趙崢建議開發牡丹音樂節、元宇宙體驗等新業態,注重經濟測算與融資創新。菏澤誠美牡丹產業園李洪勇介紹了牡丹種植與盆栽培育成果,指出豐富牡丹花期品種、延長觀賞期的重要性。迷奇生物科技董事長張志利看好牡丹在消費品領域的科技賦能潛力,期待共建文創產業生態圈。全國高校校友經濟生態圈聯席秘書長劉慶順認為文旅項目要注重故事講述、IP 打造、產業鏈構建和服務提升,并推動牡丹與醫藥健康產業融合。
產學研協同發力,推動產業落地發展
會議期間,漷縣鎮人民政府與華順德國際文旅簽署戰略合作框架協議,共同推進運河牡丹產業集群建設。同時,“運河牡丹核心文化體驗區共創計劃”也正式啟動。
“共創計劃”由北京林業大學牡丹國際研究院、北京物資學院大運河研究院、運河牡丹文化研究交流中心、陜西村上文旅集團以及華順德國際文旅五家單位共同發起,旨在整合多方資源,形成區域協同效應,推動運河文化與牡丹產業的深度融合與發展。運河牡丹文化研究交流中心負責人、華順德集團總裁紀培斌表示,北京牡丹需借勢大運河世界文化遺產優勢,形成“可體驗、可傳播、可變現”的超級IP,未來將推動牡丹與健康、非遺等產業深度融合,打造“運河牡丹歷史文化遺產體驗區”。
研討會最后,通州區漷縣鎮副鎮長王文亮對與會的文旅行業專家及山東菏澤領導表示誠摯感謝,表示在聽取專家和企業代表發言后收獲頗豐,表示政府、專家、企業需協同發力,希望以“運河牡丹核心文化體驗區共創計劃”的發布為契機,補足牡丹園在文化與產業結合、效益轉化等方面的短板,深挖文化符號,延長產業周期,推動牡丹文化在漷縣扎根落地。
通州區園林綠化局黨組成員、副局長高瓊做總結發言,指出政府在政策支持、資源整合方面的作用,鼓勵科技創新、文化傳承與生態保護協同發展,期望各方攜手推動通州區及全國牡丹產業繁榮。
此次研討會不僅為牡丹產業的發展搭建了一個交流合作的平臺,凝聚了各方智慧與力量,也為運河文化與牡丹產業的深度融合與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隨著合作推進與計劃實施,運河牡丹有望成為特色文旅品牌,帶動區域經濟發展,實現“牡丹花開產業興”的美好愿景,推動牡丹產業在科技、文旅、經濟等多個領域實現融合創新發展。誠邀各界同仁參與共創,共同書寫牡丹產業的新篇章。
轉自:中國網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