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縣域旅游火熱 帶來消費“乘數效應”


    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   時間:2025-08-12





      暑期以來,河北省正定縣榮國府景區的“一夢入紅樓”沉浸式夜游人潮涌動,光影造景、演藝互動等多種形式的特色產品,讓人們近距離感受紅樓文化;


      夏日里,貴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荔波縣小七孔景區游客量激增,豐富的游玩體驗和精細化服務讓全國各地的游客紛至沓來;


      坐落在浙江省安吉縣紅廟村的“深藍計劃”咖啡館,吸引了大量年輕游客前來“打卡”……


      這些看似分散的文旅景點,共同勾勒出中國縣域旅游的蓬勃圖景。在“反向旅行”成為潮流的當下,縣域旅游正在以“小而美”“精而特”的姿態崛起,從傳統旅游市場的配角變為推動區域經濟發展的新動能。


      “反向旅行”


      年輕消費群體的消費偏好,持續推動著縣域旅游業態創新。


      7月初,暑期市場全面升溫。在線旅游平臺最新統計顯示,山東曲阜、新疆伊寧、福建平潭、新疆庫爾勒、浙江諸暨等成為暑期熱門“黑馬”目的地,30歲以下年輕游客占暑期出行游客的56%以上,年輕客群正成為縣域旅游消費的主力軍。


      消費主體的代際更替,為縣域旅游發展轉型注入了強勁驅動力。《2025暑期民宿預訂趨勢報告》預測,2025年暑期縣域民宿訂單同比增長76.5%,有望迎來近4年來最火熱的暑期市場。對此,業界分析認為,年輕游客早已不再滿足于走馬觀花的“打卡”式旅游,他們更渴望深度融入當地生活,體驗原汁原味的在地文化。


      “隨著年輕人對小眾、性價比高的旅游目的地興趣的增加,縣域旅游成為熱門選擇。尤其是在《縣域商業三年行動計劃(2023—2025年)》等系列政策支持下,加之縣域交通、住宿等基礎設施不斷完善,游客前往縣域旅游的便利性和舒適度極大提升。”中國旅游研究院院長戴斌表示,縣域旅游通過整合文化、農業等資源,開發出露營、研學、鄉村游、夜間游等新興業態,滿足了游客的多樣化需求。


      與此同時,年輕消費群體的消費偏好,持續推動著縣域旅游業態創新。從非遺工坊體驗、生態研學,到民宿集群與數字文創,縣域旅游的“二次消費”占比顯著提升。縣域旅游已從“低端平價”的刻板印象中突圍,轉向高附加值服務。


      “乘數效應”


      跨區域協同讓“各美其美”的特色縣域,融入更廣闊的區域場景。


      當浙江安吉的竹林民宿與新疆阿勒泰的雪原牧歌,同時出現在越來越多年輕人的旅行清單中時,縣域旅游的東西部差異與協同魅力愈發清晰。在全國縣域旅游的版圖上,各地立足稟賦、因地制宜,在體驗上滿足游客的多樣化、個性化需求,形成了與游客的“雙向奔赴”。


      其中,浙江通過“微改造、精提升”的繡花功夫打磨服務細節,讓每處竹林、每座古村都透著人文溫度;新疆則借力“旅游興疆”戰略激活絲路文化IP,讓沙漠胡楊、草原牧歌成為打動人心的風景符號。


      “日益通達的高速交通網絡讓小縣城與大都市之間的時空距離越來越短,道路交通的改善對縣域旅游目的地建設的積極效應日益增強。”華東師范大學文化與旅游系主任吳文智表示,新媒體平臺在縣域旅游目的地形象構建、營銷推廣與空間重構過程中也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不少縣域旅游借助短視頻、直播等平臺實現了區域乃至全國范圍內快速“出圈”。譬如,為了推動更多江蘇小城進入游客視野,2024年以來,江蘇發起“水韻江蘇不扎堆兒”話題,依托全媒體力量推介本地縣域旅游目的地,推動長三角區域游客感受“離城市不遠、離老家很近”的寧靜與舒適。


      值得注意的是,跨區域協同正讓這些“各美其美”的特色縣域,融入更廣闊的區域場景。浙皖閩贛生態文化、旅游資源在文旅線路中串珠成鏈;云貴川山地旅游帶中,梯田云海、雪山峽谷連成絕美風景線……一系列成功實踐打破地區合作壁壘,既讓各地資源優勢得以放大,更激發出“1+1>2”的“乘數效應”,讓縣域旅游在差異中協同、在協同中發揮更大價值。


      新增量空間


      縣域旅游既需要保持“小而美”的特色,又要構建“精而特”的競爭力。


      縣域旅游的升級離不開技術賦能。調研顯示,超八成游客通過短視頻平臺獲取旅游信息,VR(虛擬現實)古鎮漫游、數字藏品等創新模式構建了線上線下閉環體驗。數字化既解決了縣域旅游“酒香巷子深”的營銷痛點,也延展了消費場景,為縣域旅游創造了增量價值空間。


      與此同時,業態創新推動縣域旅游從“景點經濟”轉向“全域體驗”。


      一方面,文化基因的活化傳承成為核心競爭力;另一方面,生態資源通過康養度假、低碳旅游等模式實現“多維變現”。這種轉型的本質,是將旅游從單一產業升級為“旅游+”融合經濟,帶動農業、制造業等多領域產業協同發展。


      站在新的發展節點,縣域旅游也面臨“成長的煩惱”。吳文智分析認為,在文旅產品供給上,部分縣域旅游目的地傳統產品供給過剩,而精品、特色產品供給普遍不足,服務接待水平參差不齊,產業融合發展效應不足。同質化競爭如同“千城一面”的魔咒,基礎設施短板制約著體驗升級,專業人才短缺更是普遍痛點。破解這些難題,需要打好“組合拳”:深耕文化沃土,挖掘地方文脈的精神內核;強化科技支撐,運用大數據實現精準營銷和服務提升;完善政策保障,建立跨區域利益共享機制。


      當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奔赴一座“寶藏縣城”,只為感受、體驗當地的文化、傳統技藝時,旅游已不再是簡單的經濟行為,而是成為文化認同與城鄉對話的載體。對此,行業分析認為,縣域旅游要實現可持續發展,既需要保持“小而美”的特色,又要構建“精而特”的競爭力。這既考驗地方政府的治理智慧,也需要市場主體的創新勇氣,更離不開社區居民的積極參與。唯有如此,方能將縣域旅游的“進行時”,轉化為城鄉融合發展的“未來式”。


      轉自:中國文化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35964

    www.色五月.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