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不少博物館成為游客出游清單上的“必選項”,“為一個館赴一座城”的故事屢見不鮮。深入貫徹中央八項規定精神學習教育開展以來,特別是今年6月,國家文物局辦公室發布《關于做好2025年暑期博物館開放服務工作的通知》以來,各地博物館以群眾需求為導向,將作風建設“嚴”的要求切實轉化為文化惠民“暖”的實踐,讓博物館預約更便捷、體驗更沉浸、服務更貼心。
優化預約 讓“進門”不再難
“博物館熱”持續升溫,預約難成為社會各界關注的焦點。各地博物館從群眾“進門難”的痛點出發,通過預約制度“做減法”、錯峰延時“做加法”,更好滿足公眾的參觀需求。
“以前來這兒,得定好鬧鐘拼手速搶票;現在刷證就能進,周末臨時想來也沒問題。”蘇州博物館的展廳里,上海游客王女士正帶著孩子參觀,她的感受是蘇州博物館預約制度不斷優化的生動注腳。
為更好滿足游客的參觀需求,蘇州博物館西館、蘇州民俗博物館自6月中旬起實行免預約排隊入館,蘇州博物館本館實行分時段全預約參觀機制。蘇州博物館宣傳推廣部工作人員告訴記者,除優化預約制度外,7月1日起,蘇州博物館本館、西館及蘇州民俗博物館同步啟動了暑期延時服務,開放時間延長至晚上8時。該政策將覆蓋整個暑期,持續至8月31日。
北京地區文博場所的“錯時開放”機制為分流高峰客流提供了范本。中國電影博物館、國家自然博物館、首都博物館等采取周二閉館或取消閉館日等措施;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中國華僑博物館、北京天文館、北京園林博物館、北京藝術博物館等20余家博物館擇期向公眾提供延時開放服務。
“以前帶孩子來,光排隊就耗掉半個小時,現在晚上6點后還能來國家自然博物館,既可以避開人潮,又能夠參與‘博物館之夜’活動。”北京市民劉家煒道出了錯時開放的好處。
今年暑期,敦煌市博物館將入館時間從早上9時提前至早上8時30分。“一方面,提前檢票在一定程度上分散了人流,減少了觀眾在入口處的等待時間;另一方面,暑假期間家庭游客、學生群體較多,提前開放和延長時間更貼合大家的出行習慣,方便游客靈活安排行程,不必為趕時間而匆忙參觀。”敦煌市博物館相關負責人介紹,不僅如此,延長開放時間還可以讓游客有更充足的時間游覽,深入了解展品背后的歷史文化。
多元供給 讓館藏更“親民”
解決了“進得來”,還要讓人“看得好”“看得深”。今年暑期,各地博物館在豐富文化供給、創新呈現方式上持續發力,通過文化資源下沉、特色展覽擴容、夜游模式創新等方式,讓文物不再“高冷”,讓館藏更加“親民”。
“以前看網紅文物要跑到南京、蘇州,現在家門口就能看到‘小粉爐’!”在江蘇省鹽城市鹽都區博物館,68歲的張大爺戴著老花鏡,透過玻璃展柜端詳著南京博物院的明星展品“芙蓉石蟠螭耳蓋爐”……
江蘇省文化和旅游廳(省文物局)相關負責人介紹,“數見蘇韻·家門口看大展”環省行活動啟動以來已經走過全省13個設區市,觀展人數達209.7萬人次,日均接待觀眾1.2萬人次,實現文創銷售額1166萬元。活動通過“珍貴文物+數字展覽+文創藝術”的組合拳,將熱門博物館的網紅文物、鎮館之寶送到了群眾“家門口”。
各地博物館還通過豐富展覽供給,為觀眾帶來常看常新的文化體驗。例如,山東博物館上新數智文化展廳和“福爾摩斯沉浸式主題展”,整合前沿數字技術與經典文化IP,打造沉浸式觀展體驗;內蒙古阿拉善博物館推出“弱水三千 同風共沐——內蒙古居延遺址出土文物展”等原創展覽,讓觀眾深入了解邊塞歷史;云南省玉溪市博物館推出“玉溪青花‘瓦貓’制作”等7期暑期研學活動,讓青少年在親身體驗中了解玉溪瓦貓的傳統歷史及制作工藝……
“現在,我每周都會帶著孩子看新展,每次都有新發現。”北京市民李女士向記者展示了手機里的預約記錄,7月以來,她們已打卡了6場特展。
而當暮色籠罩城市,博物館的燈光次第亮起,一場場“越夜越精彩”的文化體驗活動也拉開帷幕……美團旅行數據顯示,7月以來,關鍵詞“博物館夜游”搜索熱度環比增長近200%。在上海博物館,“金字塔之巔:古埃及文明大展”自7月開始每天加開夜場至晚上9時,閉展前的最后一周還將開啟“不眠夜”模式,邀請觀眾一同參與“7×24小時不閉館”的觀展體驗。
強化服務 讓體驗更舒心
轉作風見實效,往往體現在想游客所想、急游客所急的細節服務升級上。今年暑期,許多博物館將防暑降溫作為作風建設的“試金石”和服務提質的“發力點”,用一系列看得見、摸得著的貼心舉措,為游客撐起了一把把“清涼傘”。
收到游客關于“從停車場步行至博物館入口路段在夏日炎熱難耐”的反饋后,湖南省洞庭湖博物館迅速行動。7月中旬起,一項立竿見影的舉措落地——開放博物館館區外車輛臨時即停即走通道,游客可直接駕車至博物館正門外指定區域快速下車。工作人員現場引導,確保通道順暢安全。停車場至博物館入口的免費接駁服務也即將上線。
“我們深知參觀的舒適度來源于方方面面的服務細節,我們改善觀展服務的腳步不會停止。”洞庭湖博物館館長舒暢介紹,從覆蓋全館的免費Wi-Fi、便民充電設施,到免費出借老花鏡、輪椅、嬰兒推車、雨傘,洞庭湖博物館常設20余項暖心免費服務,致力于為游客提供全方位、人性化的便利服務。
7月以來,陜西西安開啟“炙烤模式”,最高氣溫突破40℃。秦始皇帝陵博物院新增數百把遮陽傘覆蓋游覽及休息區,安檢口排隊區域升級噴淋降溫系統,“遮陽+噴淋”雙管齊下為游客緩解暑熱。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公眾服務部副主任師時光介紹,院內安保人員還隨身攜帶便攜式急救包,配備降溫藥品。“讓游客在等待中少一分焦躁,多一分舒心,是我們強化作風建設的具體體現。”
“帶孩子逛展累了,在這里歇腳特別涼快舒服,館里考慮得太周到了。”廣東省恩平市博物館內,剛帶孩子看完“吳華國書畫展”的張女士正坐在博物館一樓西側小廳的“納涼區”休息。記者看到,這個“清涼港灣”配備了舒適的休息座椅,工作人員還在此發放導覽手冊和避暑知識單頁。恩平市博物館相關負責人介紹,今年暑期,博物館還增加了少年文物講解員志愿講解服務,“未來,我們將持續升級細節服務,讓公共文化場所的人文關懷更加濃厚。”
轉自:中國旅游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