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來,廣西壯族自治區農業農村系統全面落實中央和自治區系列決策部署,積極應對新冠肺炎疫情和復雜嚴峻的國內外形勢,圍繞做好“六穩”工作、落實“六保”任務,扎實有效推進“三農”高質量發展各項工作,全區農業農村經濟呈現總體平穩、穩中向好發展態勢,為穩定全區經濟社會大局發揮了“壓艙石”作用。
據統計部門公布,上半年全區第一產業增加值1070.53億元,同比增長2.9%,比全國平均水平高2個百分點,比一季度上升1.2個百分點,繼續保持平穩增長勢頭。
今年糧食生產春耕春收成效顯著,夏收夏種也實現了豐收。全區早稻插秧工作于5月中旬結束,順利完成國家下達的新增50萬畝任務,扭轉了該區早稻面積連續11年下滑局面。據國家統計局公布數據,全區早稻面積1207.8萬畝,增長4.8%,早稻產量476.8萬噸,增長5.5%。該區春耕備耕工作得到農業農村部高度肯定,兩次在全國會議上介紹經驗;央視《新聞聯播》3次播報廣西“戰疫保春耕”工作。據農情統計,該區中稻插秧在7月中旬結束,已插216.52萬畝,同比增加12.1萬畝。晚稻插秧工作在8月中旬已經結束,全區晚稻插秧面積1266.61萬畝,占種植意向101.58%。中稻、晚稻苗情正常長勢良好。據國家統計局公告,全區春收糧食播種面積170.4萬畝,同比增8.6%;單產152.47公斤/畝,同比增19.41%;總產量26萬噸,同比增長30%。據農情統計,截至9月4日,全區秋糧種植面積3065.38萬畝,其中,中、晚稻1483.13萬畝,玉米148.76萬畝,豆類39.51萬畝,紅薯116.52萬畝,其他經濟作物275.68萬畝。整體來看,上半年全區糧食生產實現面積、單產、總產“三增長”,為奪取全年糧食豐收奠定了好基礎。
生豬產能持續恢復,其他畜牧業持續增長。生豬生產和能繁母豬存欄加快恢復。系列扶持政策形成疊加效應,到6月底,全區改擴建規模豬場1066個,新建規模豬場914個,已經形成了大型龍頭企業、中等規模養殖共同發展的良好格局。上半年全區生豬存欄1733.8萬頭,其中能繁母豬存欄195.9萬頭,分別同比增長1.12%和2.35%,環比今年一季度末分別增長3.8%和3.5%,均連續9個月環比增長。生豬存欄已恢復到2017年底的76%,完成年度任務的98.5%。家禽產業繼續保持較快發展。上半年全區禽肉產量85.47萬噸,增長24.3%;禽蛋產量12.45萬噸,增長12.3%。肉牛肉羊產業均實現較快發展。上半年全區牛肉產量7.64萬噸,增長6%;羊肉產量1.83萬噸,增長7.8%;生牛奶產量6.04萬噸,增長8.6%。重大動物疫情保持平穩。自去年10月以來,該區沒有發生非洲豬瘟疫情。
漁業養殖產量持續增長,捕撈產量得到有效調控。推動實施2020年廣西打造千億元現代漁業產業行動,漁業綠色高效養殖模式得到大力推廣。稻漁綜合種養加快推進。上半年新增稻漁綜合種養面積4.3萬畝,全區稻漁綜合種養總面積達119.3萬畝以上。自治區財政安排3500萬元,推動實施廣西創新驅動發展專項《廣西“雙百”稻蝦生態養殖科技創新與產業化》項目。設施漁業保持快速發展。上半年,深水抗風浪網箱、池塘跑道式養魚水槽、陸基圓池循環水養殖池(桶)、養殖集裝箱等新增78萬立方米,全區累計發展到323.2萬立方米;全區車間式工廠化養殖面積新增9.6萬平方米,全區累計達13.4萬平方米。實施水產綠色健康養殖“五大行動”,建立生態健康養殖模式示范等基地46個。推進海洋漁船減船更新項目,上半年減船78艘,更新改造漁船211艘,壓減功率13045.4千瓦。上半年全區水產品產量160.93萬噸,同比增長5.3%,其中海水產品產量94.48萬噸、增長5.1%。海洋捕撈26.98萬噸,同比下降12.39%,淡水捕撈1.68萬噸,同比下降13.19%。
產銷對接有效開展,農產品供應量足價穩。出臺“菜籃子”產品生產和銷售工作的十條措施,暢通各地農產品農資運輸渠道,全區“菜籃子”產品,實現有效保障,供給未因疫情影響出現斷檔脫銷,肉類、蛋奶、果蔬等市場價格總體穩定。出臺11項措施扎實推進農業企業復工復產,爭取全區農合機構累計發放涉農企業貸款金額187.78億元、發放農戶貸款金額303.06億元,快速推動全區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于4月初達到100%復工。組織家禽、砂糖橘、水產品促銷“三大戰役”,舉辦廣西新型經營主體“獻愛心·助脫貧”農產品大采購活動、“百家中國農產品流通企業進廣西、保供給、抗疫情、助脫貧”等活動,有效緩解農產品滯銷問題。累計發出13班直達冷鏈專列共2600噸果蔬生活物資支援湖北。
產業扶貧扎實開展,整體進展良好。統籌推進“四項整改”工作。涉及產業扶貧方面的中央巡視“回頭看”反饋意見5條整改措施,國家成效考核反饋問題的12條整改措施,中央紀委調研反饋問題和意見整改落實的11項具體任務,自治區“四合一”實地核驗發現問題和日常暗訪發現問題的相關整改工作措施任務已全部完成。產業覆蓋率持續鞏固提升。截至7月底,全區縣級“5+2”特色產業覆蓋貧困戶118.06萬戶,占有發展能力貧困戶的96.08%;2020年計劃摘帽貧困村“3+1”特色產業覆蓋率均超過90%。茶葉、蠶桑、中藥材等長線產業快速增長。實現貧困村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全覆蓋。5379個貧困村均實現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帶動或產業示范基地(園)覆蓋,帶動38.52萬戶貧困戶發展生產。
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深入推進,高質量發展取得新成效。大力推動綠色興農。推動“山清水秀生態美”的農業生態優勢進一步轉化成發展優勢,加快推進“二品一標”認證,上半年,全區綠色食品、有機農產品、農產品地理標志產品總數達716個,比去年增加7.6%,提前完成年度增長6%的目標。化肥農藥減量增效、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持續推進,全區實現肥藥“雙減”、質效“雙增”,畜禽糞污綜合利用率達到88.38%,畜禽規模養殖場糞污處理利用設施裝備配套率達到95.23%,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率超過84%。大力推動質量興農。嚴格農用地安全利用工作,累計完成任務面積357.71萬畝,占年度考核指標的43.2%。抓好農產品質量安全風險防控,組織開展農產品質量安全監測53.8萬多批次,上半年全區農產品質量安全例行監測總體合格率穩定在99%以上,持續高于全國平均水平。大力推動品牌強農。繼續開展“壯美廣西、生態農業”農業品牌央視宣傳推介,累計推介宣傳品牌17個,播出154天、收看量達到31億人次,提升了“桂字號”名優農產品品牌影響力。大力推動融合強農。累計認定廣西現代特色農業示范區(園、點)13851個,共認定自治區核心示范區339個,新增188個示范區申報2020年自治區核心區驗收認定。初步建成農產品加工集聚區87個、占目標任務的87%。快速有序推動全區休閑農業恢復運營,推動50個自治區級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示范點創建。實施“互聯網+”農產品出村進城工程,創新推進全產業鏈大數據項目建設。
農村改革不斷深化,鄉村振興新動能持續激活。按照農業農村部扎實推進農村改革重點任務要求,扎實抓好農村各項改革。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登記頒證后續工作有序開展。上半年全區土地確權頒證率達98%以上,自治區、市、縣三級確權數據庫和信息管理平臺建設進一步完善。累計建立97個農村產權流轉交易中心,農村土地經營權流轉面積1409.6萬畝,相當于二輪承包地面積的42.2%,有效促進適度規模經營。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工作全面開展。截至6月,全區開展“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改革的行政村3900多個,進一步促進了村集體經濟的發展壯大。農村宅基地強監管出新成效。聯合相關部門印發《關于進一步加強農村宅基地管理的通知》,開展實地調研,進一步構建完善農村宅基地管理政策體系,穩妥開展農村閑置宅基地和閑置住宅盤活利用,農村占用耕地建房亂象得到有效遏制。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進一步發展。全區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達1400多家、家庭農場超1.1萬家、農民專業合作社超5.9萬個,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迅速發展。鄉村治理體系建設協調推進。浦北縣、覃塘區、宜州區3個全國鄉村治理試點建設深入推進,積極探索鄉村治理新模式新路徑。廣西因地制宜推行鄉村振興文明實踐積分卡制度,“小積分”管理出了鄉村社會治理的新秩序,廣西經驗獲全國鄉村治理中推廣運用積分制視頻會議推介。農民負擔監督檢查工作持續開展,防止農民負擔反彈,切實維護廣大農民群眾合法權益。(廣西壯族自治區農業農村廳)
轉自:農民日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