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農業機械化,就沒有農業農村現代化!
作為農業大市和糧食主產區,四平市深知農業機械化是轉變農業發展方式、提高農村生產力的重要基礎,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支撐。近年來,四平市以建設國家新型裝備制造業示范基地為契機,不斷加大嫁接改造、技術研發力度,制定專項政策,奮力做大做強農機產業。
隨著農機制造水平穩步提升、農機裝備總量持續增長、農機作業水平快速提高,四平向著“中國北方農機城”的目標漸行漸近。
高站位謀劃 全方位推進
打造“中國北方農機城”,四平具有得天獨厚的區位優勢。四平地處松遼平原中部腹地,遼、吉、蒙三省區交界處,通達大東北黑、吉、遼三省及內蒙古東部,是吉林、黑龍江及內蒙古東部地區通向沿海口岸和環渤海經濟圈最近的城市和必經之路,是通向京津冀和長三角必經之地,是東北地區重要交通樞紐和物流節點城市。陸路交通四通八達,使四平成為東北地區農機集散中心絕佳的首選位置。農機產品相對均衡地分布在廣闊的農村,涉及村村落落的千家萬戶,四平的特殊地理位置和交通條件,為農機產品使用與維修、零配件倉儲與集散提供了極大的便利條件。
打造“中國北方農機城”,四平具有先聲奪人的歷史淵源。農機產業是四平的傳統優勢產業,如果從四平市聯合收割機總廠前身算起,已有近80年歷史。新中國成立后,四平作為東北老工業基地之一,傳統裝備制造業發展勢頭強勁,“三機兩車一器”(收割機、裝載機、鼓風機、改裝車、客車、換熱器)聞名全國,其中農機裝備產業倍受矚目,曾是中國農機裝備領域的一面旗幟。1964年,四平聯合收割機廠制造出新中國第一臺大型自走式聯合收割機,填補了國內空白。此后,四平生產的農機產品遍布全國,還遠銷到泰國、沙特、烏克蘭等20多個國家和地區,出現了“一機難求”現象。
打造“中國北方農機城”,四平具有出類拔萃的現實條件。往日的榮光積淀成深厚底蘊,為改革開放后的四平農機產業提供源源不斷的養分。歷數成果,中國農業機械工業協會向四平市授予“現代農機裝備區域創新示范基地”牌匾;數家農機企業嫁接改造重組,農機研發和生產搶占全省領先地位;靠大連強,牽手國內農機行業龍頭,實現規模化發展……
打造“中國北方農機城”,四平堅持“規劃先行”。聘請國字頭的中國農機研究院,結合全市“十四五”發展總體規劃和工業“十四五”規劃,從黑土地保護出發,編制了可操作強、具有前瞻性的《中國黑土地保護農機產業創新示范基地項目可行性研究報告》和《四平農機產業發展規劃》。
《規劃》首先展望了全球農機產業現狀和發展趨勢,借鑒發達國家農機產業發展經驗,分析了四平農機產業現狀、優勢以及存在的問題,探討適合本地實際的發展模式。
《規劃》提出了“三個思維”。
戰略思維:農機產業基地規劃建設要在新一輪東北全面振興和黑土地保護等國家重大戰略背景下考慮,立足吉林省視角,打造一個地級市優勢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和率先振興的吉林樣板,成為與汽車城齊名的農機城,既是四平的重大工程,也是吉林省的重大工程。
創新思維:不是建設一個傳統的農機產業園,而是在新的時點和行業調整期,依托新政策、新需求,打造建設理念更為先進、功能更加完備的農機產業發展特區,實現建設內容上創新、管理體制機制上創新、政策體系上創新。
平臺思維:構建“政產學研用金貿服”的資源聚集平臺,遴選一批實施主體,部署一批項目庫,建立一套行動方案和實施政策建議。
以“三個思維”為前提,《規劃》確定了四平農機產業的發展定位,即建設中國北方農機城、新一輪東北工業振興示范城市、東北黑土地保護樣本區。
基本思路是以推動黑土地保護戰略為核心,重點開展“三區建設”,即產業集聚核心區,位于紅嘴開發區,承載支撐產業發展的主要功能,聚集農機產業全產業鏈要素,包括科研開發、智能制造、現代服務等內容,以爭創農機自貿試驗區為建設目標;產業功能拓展區,包括核心區以外的農機裝備制造、科技研發創新、產業配套服務等拓展區;示范引領發展區,主要是開展梨樹模式黑土地保護性耕作模式和農業現代化生產方式的示范和引領,對糧食主產區未來農業生產方式和綠色循環發展的現代農業模式進行探索。
加快企業轉型 持續提升優勢
企業是“中國北方農機城”的載體,重點企業是“中國北方農機城”的脊梁。近年來,四平市以建設國家新型裝備制造業示范基地為契機,不斷加大嫁接改造、技術研發力度,加快企業轉型升級步伐,持續提升農機行業新優勢。快速集聚形成了免耕播種和秸稈處理兩大產業體系,逐步走出四平,走向全國,推動四平由裝備制造業大市向強市邁進。
目前,四平市有農業機械生產企業近20家,全市規模以上農機生產企業有4家,年產值約20億元。吉林康達農機、吉林東風機械、順邦農機、龍業機械、隆發機械等一批具有一定生產規模、擁有自主知識產權和主打產品的農機生產制造企業,逐漸在省內乃至全國市場占有重要地位,形成了從播種到收割的全產業鏈。
吉林省康達農業機械有限公司主要生產免耕指夾式精量施肥播種機、偏柱式深松整地聯合作業機、懸掛式免耕播種機、施肥機系列產品,是四平市農機產業龍頭骨干和利稅重點企業。
吉林省東風機械裝備有限公司主攻各種收割機,已成為國家級農機產業公共技術研發平臺和省級企業技術中心,取得聯合收割機專利12項、省科技成果5項,獲吉林省科技進步三等獎和中國設計紅星獎。
四平市順邦農機制造有限公司長期致力于現代化農機裝備制造,其中9YJ-180秸稈自動撿拾飼料揉搓打捆機,實現了自動撿拾、粉碎、揉搓、壓塊、出捆,獲得整機發明專利;秸稈粉碎揉搓出沫機擁有國際領先技術。
四平市龍業機械制造有限公司產品涵蓋整地機、滅茬機、玉米脫粒機、青貯收割機、打捆機等多個品種,秸稈飼料打捆機(人工套袋)、大圓打捆機、小圓包打捆機年銷量突破450臺,實現年銷售收入4800萬元。
四平市隆發機械制造有限公司生產的系列滅茬機、耕地機、玉米脫粒機、深松機、打捆機等,達到國內先進水平,成為吉林大學產學研基地,是吉林省農機研究院的緊密型合作單位。
落實規劃的最好行動,是抓項目落地。2020年,四平市推動農機產業落地實體項目3個:康達二期年產5000臺套免耕播種機項目順利進行,2021年可形成年產1萬臺免耕播種機生產能力,項目達產后年可實現產值4億元以上;艾斯克智能裝備研發中心項目主體工程已經完成,正在進行內部裝修和搬遷安裝設備,計劃今年追加項目;吉林大元農業機械有限公司項目落地四平,將形成年生產2000臺免耕播種機生產能力。
此外,正與四平市順邦農機制造有限公司洽談5000臺打捆機項目征地和政策事宜;會同紅開區與山東農機企業洽談項目落地事宜。
釋放科技力量 品質叫響品牌
萬事俱備,東風正勁。在“中國北方農機城”的旗幟下,四平各家農機企業都鉚足了勁兒研發核心技術,各類農機新產品競相登場,可以比肩國際市場上的頂尖產品。2020年,全市4戶農機產業規上企業實現產值7億元,同比增加23.2%。
“2020年,我們公司賣出6000多臺農機。這是一個非常可觀的銷量!美國的許多公司每年只能賣3000多臺。”吉林省康達農業機械有限公司的總經理楊鐵成興奮地說。
康達公司成立于2009年11月,是專業生產保護性耕作技術及黑土地保護配套機具的農機企業,現有職工230余人。楊鐵成介紹說:“公司有一個30余人的研發團隊,成員都是國內非常優秀的工程機械人才,有高級工程師4人,中級工程師8人。我們將這個研發團隊分成5個課題組,各有分工進行深度研發,吸收國外先進技術,再適應國內實際,這樣研制的產品出于藍而勝于藍。”
康達農機現有8個類型共43款產品,最出色的是免耕指夾式精量施肥播種機系列和免耕氣吹式精量施肥播種機系列產品。二者皆可達到不清秸稈不整地,免耕播種,播種精準率高,能實現高產增收。目前,在農機市場上銷售情況最好的,是免耕指夾式精量施肥播種機,這個系列諸多產品獲得大獎,包括中國農機行業年度產品金獎、吉林省名牌產品、中國(齊齊哈爾)第十二屆綠色(有機)食品博覽會農機暢銷產品獎等。
免耕播種機精品頻出,收割機也不甘示弱。吉林省東風機械裝備有限公司改制成立后,遷入四平紅嘴經濟技術開發區,投資5億元建起15萬平方米的新廠區,科研辦公樓就有8000平方米,大型聯合收割機年產能達3000臺以上。如今,東風公司已擁有3個系列、16種不同型號的收割機械產品,主要有E518型切流收割機、E518軸流收割機、4150型自走式玉米聯合收割機、東風-2000型玉米聯合收割機和60至90馬力履帶式水稻聯合收割機。
東風公司已在全國設有100多家經銷商和代理商,產品遍布全國28個省、市、自治區,并遠銷阿塞拜疆、哈薩克斯坦、朝鮮、東南亞、非洲等地。
收割的問題解決了,遺落田里的秸稈怎么處理?四平市順邦農機制造有限公司交出了“高分答卷”。
“秸稈不是廢物而是寶,它可以用作牲畜的口糧,產生的糞便實現過腹還田,含有土壤不可缺少的有機質。如果施到地里,對恢復土壤肥力、減少化肥使用量、降解化肥殘留,將起到重要作用。”順邦公司的董事長魏德勝對此津津樂道。
還潔凈與藍天,返利益與農民。順邦公司先后自主研發出牽引試秸稈飼料打捆機、固定式秸稈飼料打捆機、秸稈飼料收集機、膨化機等系列產品,將田間各種狀態的玉米秸稈、高粱秸稈、麥稈、豆稈等,進行撿拾、粉碎、揉搓、除土、壓包一次完成,自動稱重、自動出包,除土干凈、揉絲可調。打出的草捆單包重量約25公斤,直接作為牛羊飼草,為廣大養殖戶節約70%以上粗飼草成本,解決了規模化養殖的飼草問題,促進了養殖業發展。
其中,研制的“收集王”牌秸稈飼料打捆機,打破了國外高端打捆機對國內市場的壟斷,成為國內外獨家首創產品,堪稱中國農機打捆設備領域一次顛覆性的技術創新,榮獲了兩項國家發明專利、十四項實用新型專利。
釋放科技力量,品質叫響品牌。最為人稱道的,當屬中國第一臺“免耕播種機”的誕生。
免耕播種機的研制,與一個新概念息息相關,這就是“秸稈全覆蓋”。多年前,梨樹縣農業技術推廣總站站長王貴滿和來自中科院、中國農業大學等高校、科研機構的幾十位專家學者匯聚梨樹,在高家村一塊225畝的“破皮黃”地塊上,進行“秸稈全覆蓋”黑土地保護試驗,驗證了這項技術具有保墑、護土、抗倒伏的效果,并且能夠增加土壤有機質、促進土壤黑土層形成,還有效地解決了水土流失和因秸稈焚燒引發的環保問題,為東北地區耕作制度改革提供了最佳解決方案,被譽為非“鐮刀彎”地區玉米種植的“梨樹模式”。
讓秸稈覆蓋還田大面積推開去,免耕播種機必不可少,這是充分必要條件!
“進口的免耕播種機,動輒三五十萬,太貴了!能不能搞一臺中國的免耕播種機?”王貴滿和幾位專家一拍即合。隨后,王貴滿聯合中科院沈陽生態研究所研究員、博士張旭東,中科院長春地理與生態研究所研究員關義新,時任梨樹縣農機推廣站站長苗全,快馬加鞭地行動起來。
國外的免耕機起步早、技術先進,他們就外出學習,攻“他山之玉”;為解決機器“水土不服”,他們就一遍遍研磨,反復試驗;團隊出現分歧時,他們就正視矛盾,用結果驗證……終于,功夫不負有心人,在不斷“試錯糾錯”中,研制出中國第一臺免耕播種機。
隨即,吉林省康達農業機械有限公司“上線”生產免耕播種機,性能逐步達到國外先進標準,廣受市場追捧,銷售量逐年增加,被農民譽為“寶貝”。他們說,這玩意兒太好了,在覆蓋秸稈的土地上,一次性地完成開溝、施肥、播種、覆土全套作業,走一趟就完活!
免耕機的誕生,解放了大批農民。如今,每到春耕季,農民再也不用田間地頭忙勞作了,而是大都開著小車,把種子化肥拉到田間地頭交給農機手,擺擺手“拜拜了”,當起了“甩手掌柜”。
而免耕播種機一次性作業,不整理土地,不起壟,直接就能完成清理秸稈、開溝、施肥、播種、覆土、鎮壓等工序。至此,秸稈覆蓋、條帶休耕、機械化種植,“梨樹模式”成功實現配套。
凡此種種,讓四平農業綜合機械化水平逐年提高:截止到2020年末,全市農作物綜合機械化水平達到91%,其中機耕率96.2%、機播率92.6%、機收率82.4%;全市農機戶超過4.1萬戶,農機從業人員達4.8萬人。(崔維利 楊率鑫)
轉自:吉林日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