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湖北:“水稻+”模式促生態與經濟效益共贏


    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   時間:2021-03-11





      水稻是湖北第一大糧食作物,常年種植面積3500萬畝左右,總產1900萬噸左右,面積和總產常年位居全國第六位和第五位,是我國水稻主產省份之一。近年來,湖北以實施農業重大技術協同推廣計劃試點為契機,充分發揮資源稟賦優勢,精準聚集人才、資金、技術等要素,優化推廣“水稻+”綠色高效模式,引領全省水稻產業高質量發展。


      從“單兵作戰”到“集團作戰” 提升農技推廣服務效能


      多年來,產學研脫節、協同創新不夠、產業需求難以有效滿足,是農業科研領域的“老大難”問題。湖北入選全國首批農業重大技術協同推廣計劃試點后,科學制定《湖北省“水稻+”模式協同推廣實施方案》,充分發揮農技推廣機構服務生產優勢、農業科研院校創新資源優勢、新型經營主體市場運行優勢,定向遴選2所涉農高校、4所省市級農科院、20家農技推廣單位和16家新型主體,構建“多元主體協同、深度廣泛參與”的協同推廣體系,由原來的推廣系統“單兵作戰”向推廣系統、科研院所和新型主體“集團作戰”轉變,切實提高農技推廣服務整體效能。


      從全產業鏈角度出發,協同推廣體系精準定位水稻產業發展過程中的技術瓶頸,集聚優質學科、優勢產業和優秀人才,組建“2(技術首席、推廣首席)+8(推廣負責人、技術負責人)+X(技術專家)”的“水稻+”協同推廣團隊,圍繞實際問題開展“全方位”“全鏈條”無縫對接,農業科研由研發什么用什么的“自上而下”,逐步向生產需要什么攻關什么的“自下而上”轉變。


      湖北省按照“統籌協同在省市、集成示范在縣鄉、指導服務在村組”的思路,省、市、縣、鄉、村(社)五級共同參與“水稻+”協同推廣工作,共同打造示范樣板,把農業科技優勢轉化為產業和經濟優勢,有效加快了科研成果到田間地頭的落地生根。


      從“零敲碎打”到“綜合統籌” 集成“水稻+”綠色高效模式


      “水稻+”該怎么發展?在協同創新基地做到多技術集成、多產業融合,綠色適用技術相對集中可借鑒,由“零敲碎打”向“綜合統籌”轉變,實現農業重大技術集成熟化、示范展示、推廣應用的無縫連接。湖北省集成了4類9種“水稻+”模式,通過分地域打造、分層次構建和服務適度規模經營主體,集成推廣了中稻—再生稻—綠肥(油菜)綠色高效模式、水稻—菇類綠色生態高效模式、稻蝦生態種養、稻鱉生態種養等符合湖北資源稟賦的4類9種“水稻+”模式。


      南漳縣“水稻+大球蓋菇”模式充分利用水稻收獲后的秸稈和溫光資源種植大球蓋菇,每公頃均消耗水稻秸稈7.5萬噸,大大提高了秸稈綜合利用率,每公頃可產鮮菇6萬噸,不僅促進了冬閑田開發,而且豐富了“菜籃子”。


      大悟縣的“水稻+鴨”模式、荊門市“水稻+西瓜”模式、潛江市的“水稻+小龍蝦”模式,在水稻產量基本不降低的前提下,收獲一至兩季水(禽、水果)產品,不僅優化了種養結構,而且豐富了供給種類。


      目前各類特色鮮明、優勢明顯的“水稻+”綠色高效模式在湖北各地發展推廣。湖北省先后制定“稻蝦連作”“稻蝦共作”“稻鰍共作”“中稻—再生稻—油菜”等多項技術規程,出版印發《湖北省潛江市稻蝦共作模式圖》,潛江“稻蝦共作”技術規程作為全國性標準發布。“稻蝦共作生態種養”“中稻—再生稻—油菜”等作為全省主推農業技術重點推廣,潛江“稻蝦共作”生產模式以及潛江龍蝦餐飲加工行業的人才、技術輸出到全國各地。


      從單一種植到復合產出 提升稻田綜合效益


      洪湖市雄豐水稻種植專業合作社的水稻種植方式,顛覆人們對稻田的傳統認知——田間種植綠色水稻,旁邊一米多深的溝渠,水底養殖小龍蝦,水面種植水生蔬菜,田埂上栽果樹。這就是新型的水稻綠色高效生產模式。


      其實,在湖北,稻田里不僅長出生態大米,還“長”出蝦、鱉、蛙、蔬菜等品類,從單一種植轉變為復合產出,實現“一田多收”。


      模式創新,帶來的是效益大幅提升,通過篩選優良品種、配套節肥節藥綠色生產技術,部分“水稻+”周年綠色高效模式實現了“百斤魚、千斤糧、萬元錢”。


      據湖北省農業農村廳統計,稻漁共生模式平均效益是單一種稻的3倍至5倍,其中“稻蝦共作”模式平均畝產水稻600公斤左右,畝產小龍蝦150公斤以上,畝均純收入2000元至3000元。“有機稻+大球蓋菇”模式,利用農作物收獲后的秸稈種植大球蓋菇,畝均消耗秸稈5000公斤左右,畝均收獲有機稻谷400公斤以上,鮮菇4000公斤,畝均純收入達到7000元,同時提高了秸稈綜合利用率。


      另一方面,“水稻+”生產模式,不僅僅是對經濟效益的追求,更是對“綠水青山”的維護,實現了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的共贏。在潛江市、監利縣、公安縣等地推行以“稻蝦共生”為代表的稻漁共生模式,與同等條件下水稻單作對比,每公頃化肥農藥施用量減少30%以上在鐘祥市、應城市、團風縣等地推行“稻鱉共生”模式,與同等條件下水稻單作對比,每公頃化肥、農藥施用量平均減少40%以上。在石首市、大悟縣、仙桃市等地推行以“稻+鴨(蛙)”模式為代表的稻禽協同模式,通過最大限度運用生態調控功能,全過程綠色生產,農藥使用量減少90%以上,化肥使用量減少50%以上。


      稻糧統籌、稻經輪作、稻漁共生、稻禽協同……多種“水稻+”的生產模式讓湖北田野變得精彩多姿,約占全省水稻種植面積的75%,引領綠色生態農業發展。


      轉自:湖北農業信息網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 中國科學家在“多快好省”培育水稻上取得新進展

        中國60%以上的人口以水稻為主糧,因此培育高產優質型超級水稻新品種是中國育種學家的奮斗目標。  如何才能實現多快好省地培育出一粒好種子?記者23日從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獲悉,中國科學家利用品種設計的...
      2017-03-24
    • 海南耐鹽水稻大田試驗獲豐收 最高畝產逾400公斤

      近日,由海南省耐鹽作物生物技術重點實驗室承擔的國家科技支撐計劃子課題“耐鹽南方秈稻新品種選育與示范”項目第二年大田試驗取得可喜進展,幾個耐鹽水稻新品種在含鹽量0 6%的海水倒灌農田中增產明顯,最高畝產可達400公斤以上。
      2017-06-22
    • 袁隆平海水稻今日測產 未來將在中國2.8億畝鹽堿地推廣

      袁隆平海水稻今日測產 未來將在中國2.8億畝鹽堿地推廣

      9月28日,由袁隆平掛帥的“海水稻”項目將在青島海水稻研究發展中心的試驗基地和金口鎮海水稻稻作改良國家示范基地進行實地測產,未來或可在2 8億畝鹽堿地推廣。
      2017-09-28
    • 中國科學家用優良基因“模塊”組裝出超級水稻

      中國科學家用優良基因“模塊”組裝出超級水稻

      新華社南京11月1日電 在水稻起源之地,先進的基因組技術可能將徹底改變這種古老作物的未來。中國科學家如拼搭樂高積木般,將超高產、品質改良和抗性提升等優秀基因“模塊”“組裝”成了一種前所未見的超級水稻。
      2017-11-08
    ?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35964

    www.色五月.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