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障糧食安全,端牢中國飯碗。天津實施小站稻振興計劃,制種研發水平不斷提升,種植規模不斷擴大,深學篤用天津行動,從一粒良種到萬畝良田。
每年11月,國家粳稻中心的育種科研人員,就要飛海南,開始水稻育種工作,這幾天,大伙在加緊對7000多個材料,進行分類排序打包寄往海南,經常要加班到晚上9點多。
90后的牛同旭,雖然工作時間不長,但已經連著三個春節沒回家了。每年11月到來年的4月,是南繁育種工作最關鍵的時候,培育優質稻種沒有捷徑,播種、插秧、護苗、雜交,記錄,還要隨時預防老鼠、鳥類、病害、大風等等對稻田的破壞,稍有問題,幾年甚至十幾年的努力就會前功盡棄。
水稻育種,不細心干不好,但即使竭盡全力,每時每刻不放松,要想選育優良稻種還是難之又難,成材率不及百分之一。今年年初,牛同旭終于有了獨挑大梁的機會,他所在團隊歷時4年,培育出的水稻種,由他負責在海南進行繁育,但沒想到出現了大量空粒,只能舍棄,來不及沮喪,牛同旭和同事們又投入到了新的科研當中。
育種人孕育的希望,也是農民的希望。經過團隊多年的努力,在數以萬計的材料中,選育出優質水稻品種,最近兩年,在全國廣泛推廣的天隆優619稻米,就是歷經了十幾年育種而成的。這個品種將優質、高產、高抗結合起來,米粒外觀晶瑩,有香味,連續三年獲得全國優質稻品種金獎。在王穩莊鎮,李樹廣承包的3300畝水稻田,種的都是天隆優619。
今年十月份,正是稻谷結實的時間,連續的大風降雨,使地里的水稻,出現部分倒伏,會影響產量。牛同旭和同事們,一次次去地里看,從種植技術上幫助老李想辦法。11月初,終于到了收割的時候。
看著飽滿的稻穗,李樹廣的臉上終于泛起了笑容,雖然今年雨水大,但還是因為種子好,所以種出的稻米嘗起來依然格外的甜。剛一收獲,米廠工作人員就上門了。
種子是農業的芯片,天津在小站稻育種研發、制種繁種上不斷提升。牛同旭他們這些年輕的育種人們,一直在努力,像天隆優717就正在參加國家級和省級的實驗審定,如果順利,明年就能向農戶們推廣種植。現在,在寧河、寶坻、津南、西青等地,小站稻遍地開花。小站稻的種植規模由30萬畝提升至100萬畝;以“金稻919”“津原U99”“天隆優619”等為代表的小站稻優質品種屢獲全國大獎,品牌影響力和知名度不斷提升。
轉自:天津廣播電視臺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